长江网3月14日讯(长江日报 记者王晶 通讯员邱舒) 两年前负债累累、面貌涣散的村子,如今变成环境优美、多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在黄陂区李家集街朱铺村村民眼里,这些改变全要归功于他们的村支书朱俊刚。13日下午,朱铺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朱俊刚正和规划师一道研究朱铺村的产业远景规划图。朱俊刚告诉记者,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过百万。
朱俊刚(右)介绍村里的扶贫农场。
今年41岁的朱俊刚是朱铺村远近闻名的能人,他不仅是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拥有海军工程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还先后创办了一家保安公司、一家生态农业公司。朱铺村是黄陂西大门的口子村,有村民2300余人,贫困户36户,村子长期负债累累。2015年春节,朱俊刚回乡过年,他发现村子面貌涣散、风气越来越差,村委会大门紧闭,村干部不怎么管事,心里很不舒服。考虑到村子的长远发展,街道党工委找到朱俊刚,想邀他回乡任村支书,不料他竟答应了。他说,公司运营已走上正轨不需要太操心,他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村里。
2015年底,朱俊刚正式上任。起初,村民们都对他持怀疑态度,担心他没精力管事,只是来“捞一把”。朱俊刚却用“埋头做事”打消了质疑。上任之初,朱俊刚就作了四项承诺:急事半小时赶到村里,平时一周至少4天在村里;他和家人不在村里做任何工程;他和家人不以任何名目在村里搞开发;所有账目定期公开。
2016年,朱俊刚上任头几个月,一边解决村子的很多遗留问题,一边引导村民们种植红秋葵,带领村集体成立公司,发展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畜禽水产养殖和农业开发等。2017年,他又带领村民成立种植合作社,将村里土地858亩全部流转。“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要找到突破点,”朱俊刚说,去年,他选择了最容易上手、最可靠的项目——粮食干燥。合作社将本村和周边村民的1000多万斤粮食收过来进行干燥加工,再卖给国家粮库。每斤粮食一毛钱左右利润,原本负债累累的朱铺村一下子进账100多万。除去社员分红外,去年村集体净利润40多万元。
就算再忙再累,朱俊刚也不忘看书学习和考察。有时在村里遇上难以处置的矛盾和事情,朱俊刚就会翻翻《毛泽东选集》,总能从中受一些启发。担任村支书之前,他常常到北京、上海、安徽等地四处考察生态农业项目,有时一个项目会反复看至少3次以上,和同伴讨论项目的优劣势、可行性,学习和总结经验。
如何让村里的贫困户“脱真贫,真脱贫”是朱俊刚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说,要从观念上改变贫困户被动接受的思想,激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再给他们提供平台就业创业自己“造血”。依托国家扶贫贷款,今年,他在村里设计建立小农场群,共1200亩,每10亩一个单元,分设“扶贫农场”36个、“党员示范农场”52个、“创业农场”32个。目前,15个扶贫农场初具雏形,每个农场的配置是:果树120棵、池塘半亩、菜地6块、家禽养殖区一个和一间110平米的民宿。在扶贫农场,贫困户可从事种植、维护等简单工作,农产品销售收入直接归贫困户所有。村民余顺华是贫困户,丈夫车祸走了,儿子因病致贫。朱俊刚不仅为她在村委会安排了保洁员工作,还为她争取来免费的技术、场地、水电等,支持她养殖小龙虾。余顺华感激不尽:“现在村里变化太大了,多亏了他,我们家才能吃饱饭。”眼看能在家门口就业,荷包也一天天鼓起来,村民们都对朱俊刚竖起大拇指。
现在,除了种植外,朱俊刚积极构思,拓展村集体经济路子,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采摘和净菜生产等,积极开发电商平台开展网上销售,打造“朱铺有机”品牌。同时,他正在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勾画一张发展蓝图:预计引入社会资本30亿元,在朱铺村打造一个集农业生产、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将农业休闲采摘和旅游业相结合的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
不当老板当村官,这在外人眼里有点“傻”的行为,朱俊刚觉得很值得。仅仅是一种责任感,让他接下了这副重担。村里事情太多,朱俊刚总是脱不开身,每月只回家一次看孩子。每次看到孩子和妻子,他内心都有愧疚。“累的时候我曾想过放弃,但一想到我一人挑着2000多村民的希望,就不得不向前走。”朱俊刚说,最大的收获是点亮了每个村民内心的希望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