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3月8日讯(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夏琼 汪文汉 蒋太旭 鞠頔 杨蔚 宋磊)尽快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先行区——3月7日,长江日报记者从全国两会上获悉,《关于支持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的建议》的提案已获2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
连日来,联名提案不仅得到了多位来自湖北的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的呼应。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等多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也为武汉瞄准高远目标,打造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点赞、建言,他们期待武汉长江新区为提供未来城市发展中国方案作出重大探索。
为联名提案点赞,他们说——
设立长江新区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武汉应该也有实力担负这样的新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王汝成。记者郭良朔 摄
“这个提案非常好!”闻悉28位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副主席王汝成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将其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非常有必要。
全国政协委员廖永林。记者郭良朔 摄
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财务司司长廖永林认为,武汉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影响力都很重要,建设长江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记者鞠頔 摄
“设立长江新区,应成为推进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突破口,把它变成长江经济带武汉支撑的一个重要支点,这正是新区建设的意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是全国知名城市问题专家。去年10月,他曾受邀前往雄安,讨论新区规划相关工作。曾数次来汉的他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是国家最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前者以雄安新区为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武汉是重要支撑之一,当然也应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李心。记者汪文汉 摄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主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李心,在武汉学习工作多年,后调广东工作至今。“我一直关心武汉的发展,我在武汉长大,很多亲友都在武汉,每年都会到武汉看看,对武汉有深厚的感情。”李心说,打造长江新区对武汉是一大利好,一定会是未来武汉一个叫得响的地方。
全国政协委员郭景平。 记者郭良朔 摄
“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的‘龙腰’之地,无论是经济规模、产业优势、科教资源,还是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影响力,都具有很好的基础,在武汉设立国家级新区很有必要。”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滨海新区副区长郭景平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的打造,将对长江经济带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打造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瞄准目标是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郭景平说,“这也正是大家所期待的,武汉应该也有实力担负这样的重任。”
为新区蓝图建言,他们说——
文化是灵魂,绿色是翅膀,新区要践行城市创新发展新理念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以相关行政区、特殊功能区为基础,承担着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创新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在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见证多个新区建设发展的代表委员们,为打造武汉长江新区热情建言献策。
“文化是灵魂,绿色是翅膀,这是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关键!”结合天津滨海新区这些年的建设与发展经验,郭景平委员建议,文化是长江新区的灵魂,无论新区布局什么,文化建设一定要同步,甚至要先行。她介绍,滨海新区文化中心的建设从一开始就与新区规划建设同步,如天津滨海图书馆已经成了‘网红’,被评为最美图书馆,建成后一下子就把人气聚集起来了。
滨海新区从建设起步就强调绿色生态。郭景平委员说,她特别期待也相信如果设立武汉长江新区,将在这方面做得更好。“长江新区的建设一定会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探索出有效化解‘城市病’这一世界难题的模式和方法。”
王汝成委员还担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一职。他认为,武汉在长江经济带中地位独特,打造长江新区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生态环境。新区不仅要承接长江上游的环境容量,它自身生态环境做好了,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城市及新区建设都具有支持作用。
“新发展理念要贯穿新区规划、建设全过程”,连玉明委员认为,新区要引领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武汉有那么好的科教资源,应该把武汉的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竞争力,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技术为主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设立长江新区不能是简单复制过去的一些新区,而是要对标标杆,按照新时代国家的新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连玉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如雄安新区就提出蓝绿空间占比70%以上,并且不建“水泥森林”。
全国政协委员冯远。资料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从事建筑结构设计30多年。
她建议,规划建设长江新区一定要注重顶层设计,具有前瞻性,尤其要注重传承武汉的历史文化,展现现代科技。坚持以人为本,如重点考虑交通系统、民生空间、生态环境等。
为新区战略谋划,他们说——
最重要的气质就是创新、开放,新区要探索动能转换的新模式
“新区最重要的气质就是创新、开放。要把新区的‘新’体现在各个方面:战略定位新、规划理念新、发展方式新、产业形态新、体制机制新。”李心委员认为,设立武汉长江新区,一定要注意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上海浦东新区、广州珠江新城、天津滨海新区分别对接的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长江新区的规划建设要积极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新区的规划一定要着眼于未来,突出一个“新”字。王汝成委员说,同在长江沿岸的南京市江北新区建设主要是利用科技创新带动新区的发展,新发展动能的转换带来了新区的发展方式和新的发展模式。作为新区,一定要考虑是新的发展模式,因为新区应有创新驱动的新经济,在这方面,武汉有很大的优势,比如武汉的光电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等,可以把这些新的产业结构、产业业态放到新区。
“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武汉创新能力非常强,长江新区的打造要充分用好优势。”王汝成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记者宋磊 摄
“武汉打造长江新区有实力、有潜力”,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表示,武汉科教资源、创新人才资源雄厚,打造新区可很快集聚人才,迅速形成产业链,并对我国中部地区发展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
钱峰介绍,浦东新区的经验在于成功集聚了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产业的研发集中,突出高新技术特色。武汉打造长江新区也必须找到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带动武汉创新型经济发展,同时,以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真正把新区建成人才聚集的创新之区。
廖永林委员说,国家级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长江新区一定要处理好产城融合。”廖永林认为,产业化和城镇化以及二者的互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他认为,科技创新则为新区的发展创造着新动能。武汉长江新区要向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竞争力。
为新区未来展望,他们说——
用好“改革创新”金钥匙,用全球化的视角为中国城市树立新高度
全国政协委员周汉民。记者郭良朔 摄
3月6日,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曾有过在武汉大学学习经历的他对武汉这座城市很有感情,十分关注武汉的发展。作为浦东新区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他说,“落实国家战略,就是新区建设成功的标准”。
周汉民说,浦东新区启动之初没有参照物,就是打破过去条条框框,敢于试过去不敢试的东西,用好“改革创新”金钥匙,才能当好转型升级发展领头雁。武汉长江新区一定要有超前意识,新时代武汉有新使命,长江新区建设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周汉民对设立武汉长江新区充满期待:“对比20多年前浦东新区的规划建设,长江新区的规划建设有条件站得更高,眼界更开阔,理念更先进,定位更高端,在理念、规划、模式、体制机制上,形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
采访中,每一位代表和委员都有着类似的期待。
廖永林委员说,武汉规划长江新区,要站得更高,理念超前,定位更高端,要以生态理念贯穿始终。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锐。 记者杨蔚 摄
“一定要规划好!我对它充满期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锐认为,应该用全球化的视角和眼光来规划武汉长江新区,让它成为全球城市的“领跑者”。此外,他对武汉“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十分赞同,希望武汉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让长江新区成为一个人才汇聚的活力新区。
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大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自明。
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自明说,在他眼里,未来的长江新区,不仅是武汉的名片,还应该是中国的“代表作”之一。因此,他希望长江新区规划能做好顶层设计,让最顶尖的大师参与,不留遗憾。
李心委员说,珠江新城承担着广州总部经济核心的地位和责任,把广州从省会城市推向影响整个南中国的现代大都会。见证了珠江新城的起步与腾飞,“长江新区规划建设,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