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武汉人成了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2018-03-03 08:4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3月2日讯(长江日报记者李炜 通讯员祝丽芳)近日,中宣部命名第四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50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在新华社昨晚公布的第四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中,长江日报记者发现,50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中有两位是武汉人,他们是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蔡常春和湖北省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行政审批处政务窗口首席代表陈慧丽(女)。

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蔡常春

  语言传递关怀,冰冷手术刀也变得温暖

蔡常春:两次宣誓铭记医者使命

蔡常春是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长江日报曾在2016年7月11日报道过他的事迹。

两次宣誓,让45岁的蔡常春铭刻在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刚成为一名医学生时,他举起右手,许下了这样的誓言。站在党旗下,他再一次举起右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蔡常春他总是在说,我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医生,不把患者放在心里,我对不起这两个神圣的身份。

手术前讲解2小时让家属安心,用语言传递关怀,冰冷的手术刀也会变得温暖

蔡常春视语言和手术刀同等重要。他常常和癌症患者一聊大半个钟头。他3年制作百部PPT打开手术患者心结。

2016年2月,黄端芳老人的儿子被怀疑患上癌症,跑了两家医院都被宣判死刑。老人带着儿子辗转找到蔡常春。蔡常春一张一张仔细地看片子,不经意地提起一位他曾主刀的高位胆管癌病人,术后生存了8年,一讲就是40分钟。

手术前,蔡常春把黄端芳请到电脑前,专门做了10页PPT讲解手术过程。他还一一讲解手术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他将怎样处理。这一讲就是两个小时。看到医生对手术安排得如此周密,黄老彻底放心了。

后来,手术非常成功,证实没有癌细胞。老人连夜亲手写了一封6页纸的感谢信给他。

蔡常春说:“对患者而言,医生的一句话能够暖全身,也能凉透心。在党员眼里,群众没有高低贵贱,医生更应如此。多把病情讲清楚一点,多用语言传递关怀,冰冷的手术刀也会变得温暖。”

党员和医生都是一辈子的事,患者的信任和牵挂,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那一年,来自山东农村的阎全胜给蔡常春打来问候电话,想来武汉拜访他。因为阎全胜父亲在这里住院,“蔡医生半个月没有回家,守着我父亲,安慰他,帮助他恢复。”

七十多岁的河南陈姓老人腹腔脓肿严重,术后恢复很慢。两个儿子见伤口总是冒脓,责怪医生手术做得不好,到医生办公室吵闹。蔡常春一有时间就到陈奶奶病房,查看她的伤口,轻声细语询问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他把老人的两个儿子叫到办公室,一张张地画图,以图示例讲解病情。两个儿子慢慢对疾病有了一些了解,并逐渐理解了医生的良苦用心,对当初的吵闹感到很不好意思。一个月后,陈奶奶康复出院,两人给蔡常春送上了锦旗和感谢信。

有的患者出院很久了,逢年过节还是会给蔡常春发来问候短信。

对不放心手术的病人,他给哭泣的病人递纸巾,给怕冷的病人披上外套,给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用PPT讲解手术过程,给医学知识不多的人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病情。患者对他的信任,就在这一点一滴中建立起来。

党员和医生都是一辈子的事情,蔡常春说,患者的信任和牵挂,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记者黄莹 实习生黄翔)

陈慧丽给办事群众留下纸条,并叮嘱他有疑问随时咨询 记者刘洪洋 摄

  纸条姐陈慧丽:10年写万张便民纸条

说起湖北省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行政审批处政务窗口首席代表陈慧丽,大家都会亲切地喊她“纸条姐”。长江日报曾在2014年3月24日报道过她的事迹。

陈慧丽曾在江岸区政务中心的国土规划窗口,负责审核市民提交的申请材料,发放土地证。

不少人觉得这是一个把关的岗位,要把材料不全的申请挡回去。陈慧丽则有不同的理解,她说,让老百姓最终办成事才是根本。

10年前,为提醒一位老人带全办证所缺的材料,她写了一张条,并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从此,这成了她每天的工作习惯。

有了这纸条,办证的市民少跑了许多路;而陈慧丽的8小时以外,也成了“工作时间”,要接一个个咨询电话;甚至还得常陪着办证市民一起跑,直到所需材料办齐。

于是,“纸条姐”这个称号,不胫而走。

  写纸条让办事群众少跑冤枉路

  手机成了办事群众的“亲友号”

家住黄孝河路的退休老人谢国珍,拿出一个通讯本给记者看:在一排亲戚朋友的姓名电话中,还留着陈慧丽的手机号。

2011年8月的一天,谢国珍坐车跑了6站路,到江岸区政务中心办土地证。

女办事员把材料看完,俯身说:“您这是单位房改房,还需要土地来源资料才可以办证。”

女办事员一边交代,一边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补土地来源资料,到市房产交易和登记中心档案室查”,还留有她的手机号。

按纸条提示,谢国珍来到市房产交易和登记中心。意外的是,档案室里没有她单位房的土地资料。

无奈之下,当天晚上她拨通了女办事员的手机电话。

“有可能是你们单位的房屋登记有问题。”沉吟了一会儿,对方说,“这样吧,明天我陪您去查一查。”

第二天上午,两人相约来到市国土规划局,调出黄孝河路所有建筑的红线图后发现,谢国珍所住宿舍楼是两家单位共建,资料报备中填的是另一家单位的名字。拿到了建筑红线图,她们再次来到市房产交易和登记中心,很快查齐了资料。

谢国珍的土地证拿到了手,也得知这位女办事员叫陈慧丽。

陈慧丽写纸条,是从她到窗口工作没几天开始的。那是2004年6月,一位老先生来办拆迁还建房的土地登记,却缺少产权调换协议书和房屋移交凭证。陈慧丽把需要的资料和办理地点口头告诉他。第二天,老人带来了产权调换协议书,房屋移交凭证还是忘了。

“打这以后,我就有了写纸条的习惯,”陈慧丽说,“写张纸条提醒几句,只用花一分钟,却可以让办事群众少跑冤枉路。”

据估算,10年来,陈慧丽写了不下1万张纸条。从写第一张开始,她的手机再没换过号码;包里常备块电池,24小时不关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