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计划2035年初步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2018-01-16 21:41:00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记者蔡朝阳、杨然)1月16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方案》(送审稿)。方案提出,武汉将分三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21年基本形成框架,2035年初步建成,2049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世界亮点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

2016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原则同意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补齐高端功能短板,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服务带动功能,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目前,被明确定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

经过近一年研究、起草,反复征求多方意见后,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基本成型。《实施方案》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划分为2021年、2035年、2049年三个阶段,围绕强化湖北省“主中心”、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要求,全面提升武汉现代制造基地、服务高地、创新源地、开放平台功能,加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拓展沿江发展新空间,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中部地区国际交往中心。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1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2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初步建成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到2049年,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世界亮点城市。

  延伸阅读:

  实干谋远 打造世界亮点

新年伊始,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终于有了明确的实施方案。

在长江沿线城市中,武汉经济总量和人口均位居前列,具有支撑长江中游地区和承启上下游的独特作用。过去,由于城市圈建设滞后,高端服务功能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难以发挥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支撑作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补齐武汉高端功能短板,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服务带动功能,挺起长江

经济带脊梁。

近年来,武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为立足之基,芯片、基因工程、金融等新技术革命要素正在重新锻造城市灵魂。2017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达1.34万亿元左右,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均增长17%以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既有近期的实干目标,也对中远期进行谋划展望,“略如纽约、伦敦之大”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座城,将成为世界的亮点。

吸纳资智企 冲击全国第一梯队

实施方案提出,要在打造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等方面发力,在全球范围内吸纳资金、人才、企业,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综合经济实力强、产业能级高端、资源配置高效、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1年,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城市第一梯队、世界城市先进行列。

城市发展,离不开资金、人才和产业。招商引资正作为武汉“一号工程”实施推进。2017年,武汉各类招商活动签约金额2.58万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227亿元,创历史新高;实际利用外资96.5亿美元,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未来,武汉将继续围绕全产业链、创新链、城市功能链招商,力争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5%左右。

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举。武汉将坚持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发展“菁英经济”,让大学生能就业、易创业、快落户、好安居,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优化人才结构,再赢人口红利。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发展“校友经济”。实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发展“院士经济”。实施“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发展“海归经济”。

大力发展高效高新产业,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到2021年,基本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工业经济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

武汉是大学之城,科教资源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武汉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建设10家世界级产业研发机构和一批跨国企业研发中心;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此外,武汉还将打造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中心。到2021年,培育3家收入过百亿元、8家收入过50亿元的物流企业,工业设计总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时尚创意设计产业产值超过550亿元。

以资金促产业,以产业留人才,三者相互促进,武汉经济有望迎来新的腾飞。

整合水陆空 打造国际交通枢纽

水上,打造长江中游最大水上门户,以阳逻国际港为核心,实现“中部海港”功能;地面,加快形成“米”字形高铁网,构建以武汉为中心呈放射状的城际交通网络;空中,增开洲际直达航班,实现航空线路通达全球重要国家和地区。

实施方案提出,武汉将以水港、陆港、空港整合统筹为抓手,建成规模合理、功能完善、畅通有序、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现代化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组织、健全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等方面努力,巩固“江海直达”品牌,打造“水上高铁”。

建设国际陆运枢纽。加快形成“米”字形高铁网,形成联通中外的铁路快速货运网络,建成高速公路骨架网络。

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发挥天河机场4F级机场功能,加快航空枢纽站国际化建设,启动天河机场第四期扩建,策划建设第二机场,在机场口岸实现7×24小时常态化通关,确立国际门户机场地位。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打造中部地区通用航空制造基地和城市航空公共服务重要示范区。

武汉还将全面提升市内交通环境。到2021年,建成运营400公里以上轨道交通,力争进入世界地铁城市第一方阵,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超过60%。全面建成快速放射线,形成“五环十八射”快速路网,加强中心城区与新城区通道建设。完善自行车道、宁静步道等设施,建成“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镇慢行交通系统。

链接地球村 构建内陆开放高地

未来的武汉,不再仅仅是“九省通衢”,而是“国际通衢”。

实施方案提出,要立足国际通衢,建设国家全面开放的战略联接点、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联动发展的战略枢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增强对外开放平台功能,提高武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内陆开放高地。

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都是开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优质平台。实施方案认为,在加快推进这些平台建设的同时,还要增强开放型经济竞争力,强化出口主体培育,力争到2021年,新增外贸出口总额超过80亿美元,年均出口额过亿美元的企业超过30家。

继续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工程设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业务,支持企业抱团出海,在有条件的国家建立武汉产业园区。力争2021年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超过22亿美元,年均增幅超过10%。

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到2021年,在汉世界500强企业超过290家。

此外,武汉还将提升对外交往层级,建设中部地区涉外服务中心。引进更多领事机构和国际性组织落户武汉;打造“留学武汉”品牌,吸引海外学生来汉学习交流,稳步提高在汉外籍常住人口数量;结合大型赛事和国际活动扩大武汉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来汉。

复兴大武汉 建设美丽宜居城市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打造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时代武汉的奋斗目标一个接着一个。发展侧重虽有所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愿景:复兴大武汉,使之成为一座美丽宜居的城市。

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以长江、汉江交汇的南岸嘴为原点,以长江武汉段为蓝轴、龟蛇山系为绿轴,覆盖两江四岸20余平方公里区域,建设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打造长江文明之心。加快规划建设长江主轴,引领武汉大都市区由“组团结构”向“中轴结构”发展。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建设长江新城。完善东湖绿道,开展生态修复,进行“景中村”有机改造,打造世界级城中湖的典范。

塑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全力推进“四水共治”,到2021年,武汉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85%。

建设全国一流的园林城市。实施“绿满江城、花开三镇”工程,到2021年,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实施“拥抱蓝天”行动计划,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确保达到71%以上。

武汉还将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成覆盖华中、辐射全国的武汉大型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布局5G无线网络,争取在武汉地区率先实现5G大规模商用。通过建设“云端武汉”平台,让市民在网上就能享受政务、医疗、教育等资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