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机动车已达275万辆 今年要力争开建两湖隧道
2018-01-13 19:3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每天都在抱怨“行车难”今天我们就和代表委员们聊一聊武汉出行

嘉宾:

政协委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武汉分院副院长崔铁万

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蔡新元

市交管局副局长王升才

2017年武汉交通建设方面的情况

王升才:武汉机动车数量已经达到275万,交通压力大。多个大的交通工程完工,对缓解堵车起了积极作用。我们还采用了停车行车诱导系统;并根据天气、流量、流向定放行方式,提高通行能力;2018年还要全面推广潮汐车道。智慧化交通,道路资源均衡,对提高通车能力有很大帮助。

崔铁万:目前武汉市正在进行的道路项目,一个是月湖大桥的建设;二是宝丰路的高架化改造,将修一个大的立交桥。另外去机场的常青路正在封闭施工。再就是军运会的保障项目,过江交通的杨泗港大桥。

武昌交通状况怎样?

王升才:武昌路网密度不够,比如大东门到鲁巷只有5个南北通道,对南湖和水果湖影响最大。建设两湖隧道,对这个两个片区交通有很大帮助。

两湖隧道示意图

建两湖隧道的初衷是什么?

蔡新元: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力争开工建设两湖隧道。两湖隧道是政府为缓解武昌的交通压力做出的重大工程。武昌人口密度大,人口分布不均。青山、徐东是密集区,二桥承接了汉口过来的压力,再就是光谷、南湖,我们缺乏南北向交通疏散的通道,交通压力非常大。同时,武昌南北纵向的骨干网络的分布不均匀,从友谊大道到中山大道,中间有4.5公里左右,交通压力很大。到高峰期时,通行量达到每小时5000多辆车,压力非常大。

两湖隧道在建设过程中难点是什么?

崔铁万:从武昌路网密度来看,修一条南北隧道很有必要。从技术上看,从环境、景观角度考虑,东湖区域可以修成地下的;但南湖这一段在工程技术方案上可以有更多选择,不一定要地下隧道,可优先考虑桥梁。我建议可以采用桥隧结合的方式,这样可以兼顾经济和其他方面因素。

两湖隧道建设过程中对路面交通有影响,交管有哪些措施?

王升才:两湖隧道大部分在地下,为了建设要牺牲通行。我们会全力组织、加强管理、大力宣传,把占道施工影响降到最低。相信广大市民能理解、配合。

两湖隧道建成后,会对武昌哪些道路起到缓解作用?

蔡新元:我们在实际测算中,从南湖社区往青山方向,所有的总流量里占76%,从青山、徐东过来的总流量是79%,所以影响的还是南湖、光谷、青山和汉口车辆为主。这条路的建成,马上可以缓解由青山到南湖段出行的通畅。

两湖隧道在出入口设置上怎样给市民提供行车方便?

崔铁万:这条隧道长14.8公里,必须设置足够的出入匝道。我们经常会遇到看到目的地但下不了桥、看到高架上不去的情况,合理科学地设置出入口很有必要。不应该只注意快速交通,更应该关注出入口的交通缓解问题,有的下高架桥的地方很堵。微循环的配套改造也要考量,不然快速通行的作用就发挥得不太明显。

王升才:在设计方面要科学外,后面管理要采用措施。匝道系统流量大了要管制,确保主线畅通。现在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建立马路办公机制,根据群众反映情况,我们自己观察了解,进行路口、路段优化。

两湖隧道一定会对水果湖隧道有很大缓解吗?

王升才:两湖隧道增加了路网密度,肯定对水果湖、南湖出行带来很大方便,对欢乐大道到火车站一线堵车有缓解作用。现在去火车站、去三环线的叠加流量是非常大的。

2018年会如何推广潮汐车道?

王升才:潮汐车道是交通组织的一种方式,是根据不同流量、流向采取的措施。设置必须具备条件:双向六股道;双向不均衡。武汉目前在中北路、珞喻路傅家坡设置了潮汐车道。根据目前掌握情况,全市将近有20条道路可以实施潮汐车道。

崔铁万:潮汐车道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条件,不能频繁的变换,更适用于早晚高峰。所以设置潮汐车道的地方应该具有明显的特征,根据数据做一些科学判断。比如有的设置中间车道,把2+2变成2+3,这是现在的潮汐通道的主要做法。在深圳,有的地方的红绿灯是智能的,通过电子控制的方式,根据当时的车流智能变道。

雄楚高架资料图

2018年,武汉交通方面有哪些好消息?

蔡新元:武汉正在计划、开建一批隧道和道路,比如黄海路隧道,全程3.44公里,采用车人分行,全程无红绿灯;汉正街双层隧道也准备开建,是两层隧道,缓解中山大道拥堵;和平大道2.3公里南延段将极大缓解临江大道、武昌火车站周边的压力;从雅安路到文馨街,开建一条820米的地下隧道;从鲁磨路开建一条隧道连通三环线,下穿东湖接入花山新城。

崔铁万:长江左岸大道和右岸大道建成后,对武汉市的景观、交通有非常大的提升,示范段在2017年底已经开工了。

王升才:微改造112条道路,打通毛细血管,让汽车在路上循环起来。

蔡新元:在隧道、桥梁、道路方面,在设计时,设计师、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都不应该再只想着解决功能问题,我们应该运用更多技术,比如液晶显示、太阳能、生态方面,解决道路带给人的心理的感受,比如景观、色彩方面的设计,这应该是未来交通设计的新风向。前沿的设计思想结合我们的建造、管理能力,能让武汉的交通成为一张名片。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