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记者陈红)用支付宝、微信等应用扫码付款,将迎来额度限制。央行官网27日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从额度、风险防范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管理。新规明确,支付机构提供条码支付服务,必须持牌经营,此外还将对条码支付额度进行分级管理,新规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央行新规:明年4月起扫码付款将限额
买早点、逛商场、打车、坐公交……遍布大街小巷的扫码支付,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为准入门槛太低而受到监管关注。央行27日在官网公告中一口气挂出三份文件,对条码支付业务资质要求等进行明确,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基于条码的付款服务时,应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支付机构为实体特约商户和网络特约商户提供条码支付收单服务的,应当分别取得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和网络支付业务许可。央行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市场份额,采取‘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
值得关注的是,新规提出“对消费者使用条码支付付款进行交易限额管理”。对于使用动态条码进行支付的,风险防范能力分为三级:A级,即采用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种(含)以上有效要素进行验证的,条码支付交易限额由市场主体(银行、支付机构)与客户自行约定;B级,即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进行验证的,单个银行账户和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限额5000元/天;C级,即采用不足两类有效要素验证的,业务限额1000元/天。而静态码则属于风险防范能力D级,不区分交易验证方式,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专家观点:扫静态码支付风险较高
这意味着商户打印出来用来收款的二维码,其风险防范能力属于D级,对应的是,消费者扫码单日支付限额为500元。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鹞告诉记者,静态条码易被篡改或变造,易携带木马或病毒,真伪难辨,导致支付风险较高。同时,静态码的使用场景主要是日常小额收付,从统计数据上来看,500元以下的支付已经覆盖了条码支付的95%。
何为条码支付?记者了解到,所谓条码支付,就是通过扫条码或者二维码,完成收款或者付款的支付方式。此次《规范》将条码支付分为付款扫码和收款扫码。“付款扫码”是指付款人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识读收款人展示的条码完成支付的行为,是用户主动扫码付款,俗称“主扫”;“收款扫码”是指收款人通过识读付款人移动终端展示的条码完成收款的行为,是用户被动扫码支付,俗称“被扫”。赵鹞认为,在此前的试点应用中,条码支付风险乃至用户资金损失多发生于“主扫”,特别是“主扫”静态条码。
消费者声音:“又要带一堆信用卡出门了?
线下扫码每日只能用500元,能否满足需求?家住彭刘杨路的刘女士说,一般就是过早、买些小东西时使用支付宝,限额对其影响不大。但是在中南路上班的小徐则觉得不太够用,“现在出门买件衣服往往就超过了500元,扫码支付就收到限制了,难不成以后又要重新带上各种信用卡出门?”80后的李先生表示:“现在支付宝和微信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街边的小店,连公交车、地铁、医院都可以扫码支付,安全才是首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消费者在街头扫商贩的静态条码主要都是小额支付,新规不会产生很大影响,也不影响商贩收款,反而能够提高支付的安全性。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大餐,扫静态条码付款就有点困难了,不过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这样其实更安全。他建议,“由于商户事先贴在墙上的二维码是静态的,其安全性远低于手机上实时生成的动态二维码,所以建议消费者优先选用扫描动态条码的方式支付。”
“简单地说,就是风险防范等级越高,每天可交易金额就越高,如规范中提到的A级,采用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再加上静态密码、指纹等要素,就可以不受额度限制。”一名支付领域的专家称。
支付宝回应:将继续积极研发新技术
对于央行新规,业内人士认为受影响最大的当属支付宝和微信。从市场份额上来看,12月26日易观发布的2017年第3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报告显示,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前三名分别为:支付宝占比53.73%,以微信支付为代表的腾讯金融占比39.35%,壹钱包占比1.26%。
对于央行新规,支付宝和腾讯均表示,正在学习央行通知。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支付宝高度认同央行为规范条码支付所作出的努力,正在组织团队认真学习这一通知,会持续收集用户和商户的实际需求,并与业界、监管部门一起,继续积极研发新技术以及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条码支付领域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