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薇收到的1米8长的感谢信
尹薇为小患者看病 通讯员张祖国 摄
尹薇朋友圈截图
长江网12月26日讯(长江日报记者黄莹 通讯员薛源)“我是来自孝昌的一名患儿爷爷。在武汉儿童医院的日子,我深切感受到了什么是高尚的医德,什么是精湛的医术,我要对那些诟病医院、无端诋毁医生的人说,人间自有真情在。”近日,一位患儿家属用毛笔写了一封1.8米长的感谢信给医生,为其点赞。
出生5个月后,小平安高烧15天不退,身上全是小红斑,眼睛发红、手脚肿胀、精神萎靡,今年6月初到武汉儿童医院就诊,被确诊为川崎病,住进风湿免疫内科病房。然而,在用丙种球蛋白进行了两次常规治疗后,小平安仍反复高烧,还出现全身脏器功能衰竭,命悬一线。医生第一次向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当时我的腿软得站不住了,都不敢想他还能不能活下来。”患儿爷爷汤付华回忆。自从住进医院后,年近七旬的爷爷和奶奶每天守在病房,一想到孙子正遭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便心痛得睡不着觉。
与家属沟通后,主任医师尹薇决定调整方案,改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然而蹊跷的是,像这样反复治了两次,小平安高烧却依然顽固,同时脾脏还在不断肿大,肚子鼓得像个小皮球,医院再次向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
从医30多年来,尹薇治疗川崎病患儿成千上万,从未见过如此棘手的病例。她反复研究后,考虑小平安应该患有自身炎症性疾病,以川崎病为首发症状。尹薇解释,这种疾病是由于基因突变使其编码蛋白发生改变,导致固有免疫失调而引起的。
考虑小平安的体质,继续使用大剂量激素并非最好的治疗方案,因为摧毁疾病的同时,也会摧毁患儿本身。在排除相关禁忌症后,尹薇冒着风险,试着用激素治疗的同时,加上了免疫抑制剂。“一次不敢多打,上午先打半量,观察没有异常后下午再打半量。”
3天后,小平安的体温逐渐下降没有反弹,皮疹消退,精神稍微振作,能够进食了。5轮治疗终于将已踏进鬼门关的一只脚扯了回来。
因为小平安多器官衰竭,在对某一个器官进行对症治疗时,用药必须精确到毫克,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对其他器官的影响。小平安是每天交班的重点对象,在他住院的一个月里,医生护士们都是高度紧张。药剂的剂量和浓度配比,哪种药先打,哪种药后打,事无巨细反复交代。24小时观察,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与死神拔河……
“我们哪都不去,就信你们,实在救不了,也是孩子的病太重了。”在小平安第3轮治疗期间,孩子爸爸抱着一线希望只身前往上海多家专科医院咨询,返回后对尹薇这样说。家属的高度信任和配合给了尹薇勇气,她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心中也暗暗较着劲,每天的心情随着患儿体温的变化而起伏。这些汤付华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小平安出院后,每个月都要复诊一次。12月14日,汤付华再次带孙子到医院复诊,这次特意给尹薇送来了一封感谢信。这封信是老人家亲自用毛笔书写,长约180厘米,宽约60厘米,展开后都拖到了地上,让尹薇十分感动。
“感谢免疫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全力医治和悉心护理,从死神手中挽救了我的孙儿,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这封信被尹薇发到朋友圈后,引来一片点赞。尹薇说,这是她从医以来收到的最“长”的一封感谢信,觉得心里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