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手机签约家庭医生 全家人的健康管家随时在身边
2017-09-30 08:4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17日,青山区红钢城街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定时上门居民冯淑杰(左二)家查看身体状况 记者胡冬冬 摄

长江网讯(长江日报记者 刘睿彻)

  居民讲述:

  冯淑杰,女,63岁,青山区19街坊居民

我是青山区19街坊的居民,今年63岁,老伴64岁。我属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人群。老伴刚做了腰椎手术。不过,在家庭医生帮助下,求医问药都很顺利,生活质量也很好,特别是现在高科技的运用,我们一家通过手机软件和家庭医生保持紧密联系,真的感觉家庭医生随时在身边,成了全家人的健康管家。

我们老两口2011年就在红钢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到2016年,又通过手机软件,与社区签约了家庭医生。

我的手机上是患者版,家庭医生那边是医生版,在手机上操作,三五分钟就能完成签约。签约后有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居民咨询等不少功能。我最喜欢用的是“向医生咨询”功能。

要我总结家庭医生的好处,一是简便,再是对看病有指导,最后还省钱省力。比如咨询医药问题,得到的都是认真答复,医生态度好;帮我们预约大医院专家号,不另外花钱,少排队;做手术出院,上门来指导康复;有好的治疗项目,推荐我参加,对治病有帮助,又不担心被骗。

我在青山公园带领着一个160人的健身操团队,从30多岁到80多岁的队友都有,每天傍晚大伙都聚在一起跳舞。现在的人生活都好了,不图什么,就求个健康。

老伴出院后家庭医生每月上门指导康复

  记者探访>>>

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让百姓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这是写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全世界最大的健康工程。

长江日报记者日前随红钢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一起到冯淑杰家里随访,老伴李绍江也在家,他们所在的19街坊是上世纪90年代的老小区,两室一厅的屋室内收拾得干净、清爽。老两口精气神都不错,看起来特别年轻。

家庭医生傅琳琋和护士李小华带来了老两口的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从2011年开始,历次体检都有记录。傅琳琋根据李绍江最近体检心脏方面的数据,建议李绍江最好戒烟,冯淑杰也趁机给老伴“施压”,李绍江有点不好意思。

傅琳琋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家庭医生团队共有5人,除了她一位医生,还有2名护士,2名社区网格员,网格员的加入能让团队对居民的分布、家庭情况更了解。目前,和傅琳琋团队签约居民已达600多户。

冯淑杰展示了手机上家庭医生的患者版。一点傅琳琋的名字,就可以向她提问了。“我手机越玩越熟,问医生就像QQ聊天一样”,冯淑杰自豪地说。

傅琳琋的手机是医生版,一收到问题,手机有提示,“通常在上班时比较忙,也会做到当天回复。”

今年2月,李绍江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在省人民医院做了腰椎手术,住了20多天院后回到社区康复。

冯淑杰介绍,傅琳琋的家庭医生团队,平均每月来家里一次,查看手术恢复情况,指导她对老伴进行翻身、按摩。护士李小华还上门来换药。“老伴现在可以慢慢行走,要不是家庭医生指导,恢复不了这么好。”

红钢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明瑜表示,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这正是分级诊疗的价值。

记者看到,冯淑杰用一款具备蓝牙功能的血压计量血压,熟练地操作仪器,她先后量了4次血压,再把数据通过蓝牙上传。

傅琳琋的手机立即收到冯淑杰的血压数据,同时,省人民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后台上,也能收到这些数据,专家发现异常,就会和家庭医生联系,为患者调整药物。

据悉,红钢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省人民医院是医联体单位,医院有一个全国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科研项目。参加的患者需要每天早晚监测血压,并将数据上传。

上个月,冯淑杰想挂一个省人民医院周六上午的骨科专家号,因家离医院远,担心挂不上号。傅琳琋告诉她在手机上也能挂号,帮她提前预约了专家号后,她到医院就不慌了。

我市早在2013年就启动社区全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16年,三成市民已有家庭医生。近年来,随着手机客户端的应用,像冯淑杰这样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手机签约,拥有了功能更全面的互联网家庭医生。

  武汉人健康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数读>>>

  人均期望寿命提升至80.55岁

截至2016年底,全市人均期望寿命提升至80.55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9.34/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2.5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3.08‰,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门、急诊病人次均费用同比下降0.7%

从2016年12月31日起,我市公立医院陆续加入医改进程,到今年6月,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截至目前,门、急诊病人次均费用同比下降0.7%,近3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住院病人人均费用同比增长2.7%,低于近3年3.8%的平均增幅。

  去年全市多出生3776人

我市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和二孩生育登记制度,推行便民办证服务,《生育服务证》做到即时办理,《生育证》全部网上办理。2016年全市共出生119193人,其中二孩出生38610人,相比2015年,出生总数增加3776人,二孩增加7297人。

  无烟医疗卫生单位达标率达92%

2015年,武汉成功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表彰后,继续建立健全国家卫生城市建设长效机制。

大力实施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创建无烟医疗卫生单位545家,达标率为92%。

  先天性心脏病免费筛查12万余人

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免费筛查和干预,现已初筛儿童12万余人,确诊先心病884例,其中128人已接受手术。继续开展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完成筛查61788人,其中乳腺癌筛查48558人,宫颈癌筛查51562人。

  免费检查疑似结核病患者2.93万余人

成功处置我省输入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积极推进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免费检查疑似结核病患者2.93万余人,免费治疗结核病患者5733例,免费救治晚期血吸虫患者192例。规范化管理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患者,分别为64.8万、22.9万和4万人。 (记者刘睿彻)

  他们的故事>>>

  新洲区邾城街章林社区居民邹丹:生二孩享受1200元补助

我今年31岁,大儿子已6岁,今年9月刚上小学。去年10月,家中喜添了女儿,合成一个“好”字。从怀“老二”到宝宝出生,感受到一系列贴心服务。

怀孕后,社区了解情况,不仅把生育服务证送上门,还送来了免费的叶酸,指导服用。在新洲区人民医院生的孩子,根据政策,参加新农合的对象,住院分娩基本服务项目有补助,我符合条件享受了1200元的补助。生孩子后,社区多次来为孩子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每个月还收到推送短信,提醒宝宝打疫苗。 (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陈莉)

  国企员工黄洁:挂号、缴费、拿结果只用点手机

9月12日早上9时,我在市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候诊区等了5分钟,就看上了江学庆主任的门诊。

江主任的号紧俏,以前我早上五六点就得去窗口排队挂号。自从医院开通了分时预约服务,每次找专家看病,我都提前在手机上用微信挂号。选个自己方便的时间,快到看病的点了,直奔诊室,省心又省力。

看完病,打开医院微信,进入“门诊缴费”页面,通过医保支付功能交了检查费,然后去抽血做检查。检查结束后,再点开微信,医生可直接在手机上查看报告。从看病、缴费、取药整个过程不到一个小时。(记者黄莹 通讯员李蓓)

  汉正街居民刘焱:绿色通道让中风妻子躲过一劫

去年8月8日晚,我妻子肖婉华突然讲话不利索了。儿子赶紧开车把妈妈送到市一医院,检查发现是脑卒中,就是常说的中风。医生说要马上手术,时间就是生命。

从晚上7时20分从家里出来,到所有检查做完,完成手术,10时10分,还不到3个小时。后来得知,这是医院脑卒中抢救绿色通道在发挥作用。我妻子现在的生活完全自理,她今年才53岁,多亏快速抢救,躲过这一劫。(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徐若云)

  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黄莹: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感增强

2012年,我从江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到社区当了一名家庭医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我深刻地感受到基层老百姓对好医生的渴求,我很愿意用自己所学帮助“街坊们”。

5年过去,我已和500余名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其中187名慢性病患者和我建立了稳定的联系。我感受到居民的健康意识及观念明显提升,对家庭医生的信任感也越来越强。(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成亚平)

  武昌区青菱街居民章女士:社区临终关怀让人感受到尊重

我的父亲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最近半年,他曾两次在家附近的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现在又在这里接受临终关怀。社区和武科大合作,条件不错,而且人少,比大医院住得舒服些。医生、护士有更多的时间跟家属沟通交流。

像打营养针、精神慰藉这样的临终关怀,以及之前父亲在大医院做的康复治疗,现在都在社区医院进行。验血、B超,甚至CT等复查都可以做,病房也不像大医院那样人满为患,宽松清静得多,大大方便了病人和家属。医生、护士非常耐心,时不时还会陪病人聊天,让人心理上感受到了很大尊重。(记者黄莹)

  枣阳农妇周小慧:3个月宝宝在武汉 “换心”获重生

3年前,我的儿子才3个月大,就发现患有复杂性先心病、肺动脉闭锁等,心脏移植是唯一救命办法。这么小的婴儿做心脏移植,在国内都没有成功的例子。我们在武汉等到了广州的爱心家庭捐献的心脏,最后,我儿子在协和医院成功换心。

儿子今年9月刚过3岁生日,活泼聪明,和正常儿童看不出差别。武汉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救了我儿子的命,也拯救了我的家庭。当时手术后,医护人员每天轮流抱着孩子,24小时监护,悉心照顾,让人感动。我们有现在的幸福,要感谢武汉的医护人员。(记者黄莹 通讯员涂晓晨)

  硚口区营房社区居民刘守福 帕金森患者术后还能在汉江游泳

我的老伴黄翠兰2000年出现帕金森病的征兆,十几年用药物控制,到2015年连药物也失去了作用。当时她的心理负担特别重,肢体僵硬,行走困难,晚上睡觉翻身都需要人帮助。

感谢医学进步,武汉有了安装脑起搏器的手术,能治疗帕金森。2015年4月,老伴在中南医院进行了手术,手术后身体恢复了柔软,今年夏天还到汉江里游了10次泳。(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高翔)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