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这10位湖北人将中国网球推上巅峰
2017-09-27 09:33: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10位湖北网球人在武网合影 记者李葳 摄

长江网9月26日讯(长江日报记者范婷婷 熊凌洁)2017年武汉网球公开赛的开幕式,出现震撼而动人的一幕——

24日傍晚6时30分,在可容纳万名观众的中央球场“旋风球场”,包括大满贯冠军李娜、首位夺得奥运冠军的李婷,湖北网球队的创始人张永明、沈建球等十位蜚声国内外的湖北网球名宿集体亮相,成为全场的核心与焦点。

十位名宿,承前启后,不断跨越中国网球通往世界之巅的一个又一个高度。他们是湖北网球的骄傲,也是中国网球的骄傲,见证了湖北网球乃至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进程。

这是武网组委会组织的“向湖北网球人致敬”的专题活动,以此纪念湖北网球近70年来光辉荣的历史。

  创始

张永明

湖北网球队主要创办人之一。先后培养了严大翠、郭汉琴、余丽桥、贺东波、马克勤等著名选手,帮助湖北网球队迅速成为中国网坛的主要力量。

张永明幼时在上海外国人俱乐部当球童,后当陪练员,也因此练就了网球技术。1960年,张永明从上海来到武汉,与沈建球等一起创办湖北网球队,担任教练兼运动员。

作为当时湖北省网球队的灵魂人物,张永明担负着解决硬件设施不足、队员缺乏等问题的重任:球网坏了,他就自己动手修;网球架坏了,就自己量尺寸锯钢管来做,上面再挂上旧的球网;训练场地不平整就自己动手打扫。他还亲自去汉正街小学招学生,李承德、严大翠、郭汉琴、余丽桥等都是他当时招来的。

在指导学生打球方面,他更是强调以身作则,秉承“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原则,跟学生一起多训练、多比赛。为了能快速提高球队整体水平,他主张让老球员带着新球员一起打,通过这样的练习共同提高。

他认为,一定要有顽强的比赛精神才能赢。不论多困难的球,都要打回去。他也特别感谢那些为了中国网球事业发展而奉献了自己青春的无名英雄。

现年91岁高龄的张永明依然精神抖擞,他表示自己每天早上还会去到球场、为网球爱好者送几个球,活动活动筋骨。

沈建球

沈建球与张永明一起创办湖北网球队,担任教练兼运动员。

沈建球是印尼归国华侨。他受当时担任《上海新闻》体育记者的父亲的影响,从8岁开始打网球。1937年日本轰炸上海,他随父母逃亡印尼。虽身在印尼,但他从未忘记祖国,高中毕业后回到新中国,在武汉医学院(现在的同济医学院)读书。

在当时的无机化学课老师周冠军帮助下,他作为队员兼教练员代表湖北业余队参加网球比赛。1960年,他提前毕业,开始参与组建湖北省网球队。他认为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一生的职业,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随后,他带领国湖北省队参加了1974年、1978年、1982年三届亚运会,其中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首次亚运会。后来他去到广东照顾年迈的父亲,并在广东省继续担任网球教练,直到1995年退休。

现年81岁的他是广东老年网球队队员。他说,自己将青春都献给了最热爱的网球。

发展

严大翠

中国女子网球队的“铁娘子”。严大翠的刻苦和韧性,是中国体育“三从一大”时期优秀运动员的最佳写照。

1974年伊朗亚运会,严大翠作为网球国手,在女团比赛中迎来了她网球生涯最著名的一战。当时,中国队历经挑战闯入半决赛面对印尼队,作为第二单打登场的严大翠开场就以2比5落后。此后她咬紧牙关,合理运用战术,最终实现逆转,帮助首次参赛的中国网球队打入女团决赛。“我本来是落后的,那时天快要黑了,球场上亮起了灯光。我注意到,在灯光的照射下,对方运动员对于接球的把握性不足,于是抓住这个有利机遇,我改变战术,成功获胜。”

严大翠回忆起当年的训练,只用了“艰苦”两个字。那时候,夏季早上6时就要出操,每位队员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技术训练。天晴进行实战练习,下雨就在室内挥拍和练习发球接球。每次最少练习两个半小时,中间休息十分钟再继续练。武汉的夏季热,沙地球场热气腾腾,下午5点之后的地面温度高达50℃,练球中她热得无法忍受,只有脱下鞋子解暑,结果脚底立刻被滚烫的沙地打出碗口大小的泡……

由于条件有限,当年湖北网球队简陋的球场是用沙子铺成的,“我们经常是边打球,边清理平整场地。”

“那时候,我们没有国外那些先进的训练法,条件也有限,所以我们只能进行长时间的认真训练,最终胜过对手。我相信没有捷径可以走,多练就能赢!"

郭汉琴

1974年,郭汉琴和严大翠一起代表中国队参加德黑兰亚运会,最终夺得团体亚军。并逐渐成为中国女子网球的领军人物。

1975年在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网球项目比赛中,湖北网球队大放异彩,郭汉琴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她与余丽桥合作获女子双打亚军,而湖北女队则在团体赛中夺得金牌。湖北武汉就此开创自己的"黄金岁月"。随后的第八届亚运会上,郭汉琴获得了女团第四。

谈到自己网球生涯的开启,郭汉琴用了"幸运"两个字来形容。"在学校里我本来是打乒乓球的,后来体育老师建议我去打网球,说这项运动现在会的人少,你的机会将很多。"于是,她开始在业余体校学打网球。出生自工人家庭的她,在打网球上很有天赋。"那时候,我练习了半年就打败了一些练习了两年的球员。"同严大翠等一样,她被省网球队看中。1964年,13岁的她从汉正街小学被选拔出来,进入湖北省队。

回忆起当年的训练,郭汉琴说,条件很艰苦,但是训练任务每个人都会踏实认真完成。凭着超人的毅力艰苦训练,她在1966年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中夺冠。

她参加了1974年的德黑兰亚运会。退役的郭汉琴还一度赴国家队执教。

郭汉琴认为,磨难是人生的礼物,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余丽桥

9次获得全国女子网球单打冠军,多次与湖北队友一起赢得全运会和全国锦标赛女团冠军。1978年9月,余丽桥夺得南斯拉夫国际网球赛女单冠军;1983年的第五届全运会上,余丽桥夺得女单金牌后退役。

1985年开始教练生涯,曾担任中国网球队教练组组长,在众多弟子中,李婷和李娜这两位武汉姑娘最具代表性。目前,余丽桥已从湖北省网管中心副主任职位上退休,潜心培养青少年网球选手。

对于运动员时期取得的成绩,目前已经退休了的余丽桥基本都没有太深印象,但有一件事却让她至今难忘。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期间的一天,省体育局一位负责人发现其他选手都离开后,而余丽桥还在训练,于是就给她讲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历史典故,激励余丽桥继续拼搏努力。“当时体育界采用的是‘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也就是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运动员训练都特别刻苦。我听了‘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后感触很深,对自己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而且,从那之后,我的人生中每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就会想起‘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一直到现在。”

  贺东波

贺东波

贺东波曾任国家男队教练,现任国青队总教练。

1975年、1979年第3届、第4届全运会,贺东波以运动员身份参加了;之后,他又分别作为湖北网球队和广东网球队教练8次亮相全运会,培养了潘兵、张九华等著名国手,可以说是全运赛场的"十朝老臣"。1988年,贺东波进入国家队教练组。直到1994年前,中国男子网球队出现了罕见的一统亚洲网坛的辉煌。

贺东波说,过去那个年代,条件艰苦,运动员能取得成绩不仅仅要靠运动员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网球界的共同努力。因为比赛少,运动员们特别珍惜每一次的比赛机会。虽然训练场是水泥硬地,会导致不平整、球速快等问题,无法满足高水平的训练要求,但庆幸的是,我们的运动员尊重事实,怀着一定要冲出去的理念,吃苦耐劳,刻苦训练。"后来回顾以前的比赛,我们都不禁感叹艰苦的条件更能出人才,因为它是一种磨难。"

贺东波认为,网球是从零开始的运动,每一分、一局、一盘打完都会归零。所以,只要比赛没有结束就要争取机会。"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都不能断定自己是会赢还是输。"

对学习网球的青少年,贺东波这样建议:年轻球员在开始学习网球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这项运动的特点,一定要有忍耐力。打网球需要坚持坚守。

  辉煌

潘兵

潘兵

1990年北京亚运会,潘兵夺得男单比赛冠军,这是中国男子网球的第一个亚洲男单冠军。他还与队友一起夺得男子团体金牌,将中国网球带上亚洲顶尖水平。

1994年亚运会,潘兵卫冕男单比赛冠军。此后的第七届全运会、第八届全运会上,潘兵又包揽了男单、男双四项冠军,成为唯一一个蝉联全运会男单金牌的网球选手。

此外,潘兵在1995年所创造的第176位的中国男网最高排名纪录,直到2012年8月6日才被打破。

回忆起在北京亚运会上为中国男子网球带来的突破时,潘兵说得最多的还是男团项目:“其实当时韩国队整体水平比我们高,但是我们在比赛过程中给了他们很大压力,使他们没能发挥出水平,而我们则200%地发挥了水平,所以最后赢得了冠军。那个年代中国网球选手在洲际比赛中取得冠军,还是出乎大家意料,这也使网球受到外界关注。”

2016年,潘兵从省网管中心教练转到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综合教研室当老师,与其他老师一起带领校队或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同时进行网球教学和推广工作。

朱本强

2000年,朱本强在国际男子巡回赛中夺魁,赢得"中国一哥"的称号。

2001年,在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朱本强与李娜配对夺得混双金牌,同年,他与姜山领军的湖北队在广州九运会男子网球比赛中拿下团体金牌。2005年,在与李婷搭档代表湖北队夺得南京十运会冠军。2003年,他在上海喜力公开赛获得男双亚军。

朱本强告诉记者,他在省队打球的时候,湖北与天津在网球上的竞争特别激烈。当时,天津队投入大,每年都去国外训练。为了弥补这个差距,湖北的队员们都在加倍的训练,付出更多的时间来拼赢对手。

全运会的决赛上,他与孙鹏对峙,最终胜过对手的那一刻,真性情的他对孙鹏说:"你这辈子都赢不了我!"而这句话被天津队打印出来贴在每位队员和教练的门上,整整贴了三年,直到孙鹏在一场比赛中打赢他,才被撕掉。

朱本强认为,湖北网球的传统是有拼劲,打法扎实。也正是那些老前辈打下的扎实基础,让后来的湖北网球出现了黄金十年。

巅峰

李婷

李婷

2004年雅典奥运会,李婷与孙甜甜搭档获得女双比赛冠军。这是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网球金牌。

2000年,李婷与李娜合作夺取WTA塔什干公开赛女双冠军,这是她俩合作取得的首个WTA赛事冠军。2001年与李娜搭档获得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双金牌。九运会上,李婷与李娜、姜山分别搭档获得了女双和混双金牌以及女团金牌。2005年,李婷获得2005年度中国十佳劳伦斯最佳突破奖。其后李婷在十运会卫冕了女子团体赛与混双赛的两枚金牌。

如今,李婷在北京体育大学任教。

李婷说,大家知道自己,是因为现在对网球的关注度更高,也因为有更多人来带动网球的影响力。"以前的比赛机会比较少,关注的人也少,但是如果没有以前那些老前辈们的铺垫,也是不会有我们后来的成功。"李婷认为自己的成功来自于湖北老一辈网球人执着、奉献的精神传承。老网球人有凝聚力,他们不追求物质,努力实现梦想。

"网球是圆的,受时间、天气、场地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因此打网球的,没有谁能永远保持在第一的位置上,就好比今年的四大满贯分别被四个人摘取。而这也恰恰是网球的魅力。"

李婷还说,"当然,现在大家对网球的关注度高了以后,也会给球员带来比我们那时更多的思想压力。所以凡事都是相对的。”

  李娜

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201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

李娜是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女子单打冠军,亚洲历史上女单世界排名最高选手(世界第二)。在李娜十五年的职业生涯里,21次打入WTA女单赛事决赛,共获得了9个WTA和19个ITF单打冠军,职业生涯总战绩为503胜188负,将中国网球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7月,李娜以排名世界第六的身份退役。

李娜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自称来自于“1000多万人的小城市”。她在武汉开始自己的运动生涯,又在武汉求学、复出,完成人生的蜕变。她的经历与个性,都打上这座城市深深的印记。“加哈子油,莫在那里坐倒”,李娜把武汉话叫响在国际赛场上,把直率、爽朗、火辣的武汉性格挥洒在世界面前。

李娜是国人的骄傲,她一次次用激情四射的表现征服了世界观众的心。“娜姐”、“中国娜”、“国际娜”这些称谓显示她的魅力和影响力超越体育界,也跨越国界。在竞技场上,李娜充满斗志,坚韧不拔,敢作敢当;在众人面前,李娜并不回避表达一个妻子对丈夫和家庭的爱。李娜有作为一个国际明星的光芒,也有普通人最真实坦率的性情。乐观、大方、幽默、灵性,李娜代表了新一代中国人的形象,人们喜爱李娜,是因为在她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如此生动蓬勃绽放的个体,看到了一个丰满、完整和纯粹的人。

  你们是家乡永远的骄傲

  长江日报评论员肖畅

湖北网球名宿齐聚武汉,张永明、沈建球、严大翠、郭汉琴、余丽桥、贺东波、潘兵、朱本强、姜山、李婷、李娜……这些跨越几十年的名字,在不同的年代闪耀,为中国网球在世界网球史甚至世界体育史上的辉煌,做出了前赴后继的努力;为体育事业激发社会昂扬正能量,延续着代代相传的力量。

网球大满贯冠军、奥运冠军、世界网球排名亚洲选手最高位。中国网球在世界体育领域的成就,不逊于那些传统优势项目。考虑到网球是国际热门运动、欧美人传统强项,这种辉煌的取得,更为难能可贵。这种辉煌由湖北选手取得,更让家乡永远为之骄傲。

站上世界之巅的网球运动员,虽然一两位。但我们相信,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技术打磨、一代又一代的精神激励,才有攀上巅峰的辉煌时刻。“几乎每十年,湖北网球就会诞生一两位全国网球运动的领军人物。”我们不会忘记李娜、李婷,也不会忘记其他的名字,你们值得同样的敬意。

新中国体育事业走过近70年历程,许多项目都已取得非凡成就,凝结为无数个激动人心的辉煌瞬间。每个项目又几乎无不是从弱小起步,代代奋发,终至强大。这个历程,和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同步,甚至可以说是激励民族振兴的精神先行者。湖北武汉籍的网球运动员,突出地代表了中国网球对中国精神的贡献,这条几十年的奋进之路上,每一位拼搏者都应被铭记。

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往往因她的英雄儿女而格外为人注目。他们的形象,就是祖国和家乡的形象,他们的精神,就是祖国和家乡的精神。历史上,湖北网球运动员在中国传响了湖北的形象和精神。今天,“国际娜”“中国娜”“武汉娜”的说法,让武汉进入国际视野,也把武汉人奋勇拼搏的历史精神带向了世界。

辉煌成就,是家乡对他们的哺育和培养,是他们对家乡的回报。这方水土这方人,这份情结纽带,割不断放不下,家乡永远以你们为骄傲,你们也会永远以家乡为骄傲。向你们致敬,湖北网球人,愿我们一起,努力让家乡走向美好和辉煌。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