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为天下劳苦工人的解放多做些事,打倒了反动派,大家安居乐业,不就是顶好的事吗。——杨培生
作者: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宋磊通讯员李莉张兰英
“党指向哪里,就去往哪里;认真做事,为人正直,这些是祖父教给我们的”,6月7日,谈起祖父、革命烈士杨培生,杨明娟饱含深情。
当天,杨培生四子杨继新的子女杨明娟、杨明珍、杨宝用,五子杨渔春的子女杨敏华、杨一斌、杨桂芳、杨宝丰,相约来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共同追忆祖父的革命经历。他们表示,忠于党和人民、无私奉献是杨培生的可贵品质,且已成家风,鼓舞着他们积极进取、踏实做人。
为革命不给自己留后路
杨培生在革命时投入、忘我,丝毫没有考虑到个人利益,没为自己留后路。牺牲后,因没给妻儿留下任何财产,家庭面临沉重的经济危机。杨培生妻子杨周氏不识字,为养家糊口,她只好到祥生铁厂为工人做饭、洗工作服,赚取微薄收入。
杨培生的孙女杨敏华说,当年她大伯杨洁如只有11岁,每天去黄浦江打水,供杨周氏洗衣挣钱用。为能多挣钱,他在打水时,还到码头帮人滚油桶,推一个油桶挣一个铜板。一次,杨洁如因滚油桶错过了江水涨潮,没有提水回家,杨周氏非常生气,狠狠地打了他。挨打后,杨洁如没有哭,从床下拿出一个小铁罐,把滚油桶赚的积蓄递给妈妈,杨周氏顿时泪如泉涌,从此立誓,再也不打孩子了。
当时,杨培生的四子、五子分别只有8岁、5岁,因家里贫困,他们也承担养家重担,到书店帮别人装订、切割书籍。“虽然家庭穷困潦倒,但奶奶和她的孩子从没有埋怨过祖父,他们尊重祖父的选择,努力让自己更坚强、独立”。
杨宝丰说,祖父在上海市区没有住房,川沙老家的老宅是他祖辈的家传,陈旧失修,直到十几年前拆除,没有整修过一次。“听父亲说,爷爷甚至没有留下一件像样的衣服”。
1919年7月,上海铜铁机器公会发起人合影(二排左起第5人为杨培生)。记者胡九思翻拍
为党和人民倾其所有
“他把自己完全献给了党和人民”,杨敏华说,祖父是富家子弟,家境不错。在祥生铁厂工作时,是个技术工人、工头,薪水不低,完全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参加革命后,他不遗余力支持革命斗争,几乎倾其所有。
“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是他最大的精神品质”,杨敏华说,在担任祥生铁厂党支部书记时,党组织将杨培生安排在工会第一线,以充分发挥他组织工作的特长。在响应北伐的日子里,他先后在浦东、南市的工人代表会任主席团成员,曾帮助江南造船所组建厂工会,还先后参与筹建铁厂总工会和上海金属业总工会,并任领导职务。
杨敏华说,后来革命形势如火如荼,而杨培生的经济收入却没有保障,为了维持生计,他把16岁的大儿子送进英美烟厂做工。当时,他还设法把川沙老家仅有的几亩田产卖掉,所得收入用以帮助党组织筹购武器。即便如此,他还竭尽所能,资助生活有困难的工友,甚至不惜借债。
孙子杨宝用说,他记得小时候听母亲说,为了支持革命,祖父不仅倾其所有,还借了不少债。他牺牲后,还债任务落在了妻儿身上,杨周氏带着几个儿子克服生活困难,努力分期分批还债。“最后一笔债是新中国成立后,祖母带着我的母亲,一起去威海路一家粮店还清的”。
忠诚献身精神鼓舞后人
杨宝丰说,祖父牺牲时,父亲杨渔春才5岁。“虽然父亲很少对我们讲祖父的事,但看得出,他对祖父心存敬仰,也一直用行动让自己不愧为烈士后代”,杨渔春为人忠厚、本分,在工作中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工作勤奋。杨宝丰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杨渔春对他说:“勤恳工作,老实做人。”这句话,杨宝丰一直牢记心上。
杨宝丰说,父亲曾在半山钢铁厂(现杭州钢铁厂)从事调度工作,当时的工作相当艰苦,他没有一句怨言,工作努力出色,曾多次被厂里评为先进。当时,杨渔春与妻儿两地分居,但他始终安心工作,没有提出调回上海的要求,直至退休。杨渔春去世前几年,曾立遗嘱,死后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
杨敏华说,父亲90岁那年,曾对她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培生后人察看曾经关押先辈的地方。记者胡九思摄
“祖父、父亲无私奉献、不计得失的精神已成为一种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杨敏华曾在上海汽车齿轮厂做检测工作,是业务带头人。工作中,她刻苦钻研,工作之余,她主动参加学习班,提升技能,争当先进。虽然她并不是共产党员,但她坚信:“想为国家作贡献,心中有党、有人民就足够了。”
“也许是血脉相传,父亲一直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为后代作出表率”,杨明娟说,父亲杨继新一直铭记祖父杨培生的革命精神,立志为国家富强而奋斗,他刻苦好学、追求上进,从学徒工自学成才,成为了一名建筑工程师。杨明娟记得,父亲经常凌晨4点多就起床,赶到办公室,早早开始工作。受父亲影响,杨明娟退休前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她严谨负责、主动创新,是学生们公认的好老师。
杨明娟记得,读小学时,她曾看过一本名为《浦江故事》的书,里面记述了杨培生的革命事迹,深受震撼。“祖父对党无比忠诚、甘于献身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为党和祖国富强贡献一切,这是祖父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探访:
个人影像仅存一张早年合影,“两句话”是最重要展品
杨培生牺牲后,他曾工作的祥生铁厂工人和亲属设法将他的遗体运回他的家乡、川沙小营房安葬。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杨培生遗骨移葬到川沙烈士陵园。
6月6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川沙烈士陵园,这里僻静幽雅、绿树成荫。杨培生的墓碑与黄竟武、王剑山等5位烈士的墓在陵园显著位置并排而立,总高约2米,与其后的松柏相映衬,显得庄严肃穆。17年前,陵园重新修整烈士墓,杨培生等人的墓碑由普通的坟冢改造成大理石材质、有人物铸铜塑像的单体墓碑。
一位解说员告诉记者,每年来这里参观、祭奠者达13万人次,每年清明节、“七一”“八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大量上海市民前来瞻仰,缅怀英烈。
川沙烈士纪念馆坐落在广场的西面,共两层展区,陈列展示以时间为序,介绍了各个时期牺牲的部分烈士事迹。杨培生的展陈面积不大,展品仅有几张老照片,属于他个人的照片仅有“1919年上海铜铁机器工会发起人合影”,为印刷品。
上海浦东新区烈士陵园管理所宣教科负责人张兰英说,尽管近年来川沙烈士陵园多次征集烈士实物,但关于杨培生的实物一直是空白。“很遗憾,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虽然没有找到实物,但杨培生有两句话是最重要的展品”,张兰英指着展墙上的两句话说,一句是:“我看党为平民谋事就是好,即使砍我脑袋,我也要参加共产党。”另一句是:“一个人能为天下劳苦工人的解放多做些事,打倒了反动派,大家安居乐业,不就是顶好的事吗。”
建馆之时,有人从杨培生的史料里挑出了他曾说的这两句话,并制作成展墙文字,纪念馆所有工作人员都认为这两句选得好,极有教育意义。“读了让人震撼,看一次感动一次”。
张兰英介绍,“五卅运动”爆发后,杨培生迎来了上海区委派到浦东工作的张佐臣。1925年6月,张佐臣介绍杨培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的一天,张佐臣教新党员们唱《国际歌》,令杨培生情绪激昂,并很快学会唱这首歌,此时,他憧憬党组织、希望入党的愿望极大高涨,向张佐臣说了上述第一句话;1927年6月,杨培生以家庭为掩护,搬到上海总工会秘密机关居住,他见妻子有些犹豫,就对妻子说了上述第二句话,鼓励她克服眼前的困难。
“‘两句话’不是豪言壮语,却充满对党的忠诚,对劳苦大众的关怀,不仅令我深深感动,也感召着到这里参观的所有人”,张兰英说。
揭秘:临刑前泰然自若高唱《国际歌》
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位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内,这里正是杨培生被叛徒出卖后被捕关押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两天。
6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位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内的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曾经关押杨培生的牢房经重建,还原了当时的情形:关押男“囚犯”的牢房是3栋拱顶平房,灰白的墙壁,漆黑的大门,显得阴森可怖。进入牢房,过道极狭窄,两边的囚室阴暗逼仄,内有四张高低床,可关押8人。
龙华烈士陵园工作人员讲述:1927年6月下旬,中共江苏省委成立,杨培生担任省委执行委员,省委成立后,立即遭到破坏,几天后,上海总工会的两个秘密机关也被破坏。6月29日,杨培生在虹口横浜桥上海总工会秘密会址开会,事前安排妻子在弄堂里望风。突然,熟悉地形的叛徒带领一群警探迅速包围会址,抢在杨培生妻子报信之前冲进房间,逮捕了杨培生等人。他们先被送到狄思威尔路巡捕房,当晚转押到淞沪警备司令部。
审讯期间,杨培生以化名应对,但叛徒指认,身份暴露,祥生铁厂企图营救未果。杨培生意识到,他们可能马上会被杀害,但他没有动摇和软弱,他平静地对难友们说:“我们既被捕,诸同志宜各努力奋斗。”
1927年7月1日,杨培生在受尽严刑折磨后,从淞沪警备司令部的牢房平静地走向刑场。临刑前,他泰然自若,高唱着《国际歌》。
杨培生(1883—1927):又名杨培森,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1906年进上海启昌机器厂当钳工,后转英商祥生铁厂工作。“五卅”运动前,祥生铁厂举行多次罢工,他被推为工人代表。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总工会和上海铁厂总工会相继成立,他均被选为委员。1925年秋冬,在中共浦东支部委员会负责组织工作。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后,被选为上海总工会副委员长。“四·一二”事变后,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1927年4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和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分别当选为中央候补监察委员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中共江苏省委成立后,被选为省委执行委员。1927年6月29日,因叛徒出卖而被捕,7月1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