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皓摄影 黄士峰)本可安享晚年,他却偏偏跑到汤逊湖畔义务打捞垃圾。武汉市江夏区庙山开发区幸福社区63岁的陈道金,面对包括亲属在内的很多人的不理解,毅然在湖边小屋一住五年多。他说,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以自己的行动感召其他人,大家共同保护宝贵的湖泊资源。
图为:陈道金自制环保酵素净化水质志愿者划着小船打捞汤逊湖里的垃圾 楚天都市报记者黄士峰摄
偶然投身环保事业
陈道金栖身的小屋,位于江夏庙山开发区普安社区汤逊湖畔。
昨日下午,楚天都市报记者看到,小屋中间是堂屋,两边分别是土灶厨房和简陋卧室。厨房里摆着10个塑料桶,里面装着自来水。近三个月来,小屋供水中断,陈道金便用三轮车从1公里外拖水用。
这座小屋,是当地村民废弃的。2012年5月,陈道金花费数万元,翻修了房屋,平整了周边场地,想在这里开一家农业公司,结果没有办成。只上过四年小学的他,看到汤逊湖面有很多垃圾,心里堵得慌,毅然投身公益环保事业,发起成立了“武汉水环境公益联盟”,这三间小屋就是活动场所。去年5月,这一民间志愿者组织登记备案,更名为“武汉市江夏区湖泊水环境保护协会”,目前有58名注册会员。
5年多来,陈道金一直以这里为家,只在周末或天气不好无法下湖时,才会回到8公里外真正的家,和妻子、儿孙团聚。他说,包括家人在内的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这一行为。对此,他的老伴告诉记者:“他觉得快乐的事,我没什么好说的。”
自制多种打捞设备
这里是汤逊湖畔最南端,因为地势较低,很多垃圾最后都漂到了这里。
小屋前面,各种垃圾堆成了三座小山,有塑料、泡沫、竹篙、树枝等等。陈道金说,以前有人在湖里用网箱养鱼,后来全部拆除,留下许多竹篙,他和志愿者们清理了不少。这些垃圾是近三个月捞起的,因周边施工路不好走,暂时无法外运。
垃圾堆旁,架着一架简易起重吊,还有一条直通湖边的简易传送带。这些都是陈道金自制的打捞工具。
陈道金介绍,传送带主要用来打捞水葫芦,他都堆在屋后的一片洼地。记者看到,水葫芦正在开花,大片紫色的花朵,给这里增添了别样的景致。起重吊则是为了将捞起的垃圾装车运走。
以前,陈道金用一条小木船打捞垃圾。去年夏天的洪涝灾害过后,汤逊湖里垃圾更多,他的工作量大增,觉得小木船不安全,便找来角钢、空油桶等材料,自己焊制了一艘简易打捞船,装上电动机,打捞效率大大提高。
试制酵素保护水体
陈道金的小屋前,搭着一个棚子,里面放着数十个塑料桶,散发出浓重的酸腐气味。原来,这是陈道金自制的环保酵素,用于净化水体环境。
陈道金介绍,2015年6月,他参加一个活动时,一位环保人士听说了他保护汤逊湖的事迹,建议他自制环保酵素。之后,陈道金利用变质的香蕉、苹果、地瓜等蔬果,加入松针、枸杞、黄糖和一定量的纯净水等,发酵三个月就成了。他一次制作20桶,每桶25公斤。
环保酵素的效果,并未经过权威机构的检测认证。但陈道金说,有一次,旁边的池塘翻塘,大量鱼儿浮出水面,他投放环保酵素后,鱼儿都活了过来。“这点酵素投进湖里,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陈道金看着湖水说,因条件有限,他不打算再自制环保酵素了,“现在可以通过微生物菌改善水环境,但那需要很多钱,我个人实在承担不了……”
护湖行动响应者众
陈道金说,经常有志愿者来这里帮忙,有时一次会来几十人。还有人给他捐款,“不过我都拒绝了。我做环保又不是为了钱,传出去名声不好。”
为了解决志愿者的午饭问题,陈道金开辟了菜园,种上四季豆、茄子、辣椒等时令蔬菜,加上自己腌制的萝卜干,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因为是土灶,柴火就用从湖里打捞的竹竿和树枝。
56岁的吴勇斌与陈道金是同村人,开了一家车辆配件公司。记者采访时,他和另外几名志愿者正在湖中忙着打捞垃圾。他说,去年得知陈道金的事迹后,他便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每周至少来这里两次。“我们这些志愿者,很多人小时候在汤逊湖玩过水。那时湖水清亮见底,渴了就用手捧水喝。但现在,我们连湖里的鱼都不敢吃了。”吴勇斌说。
庙山开发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陈道金等志愿者的环保行动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力倡导。为保护汤逊湖,管委会聘请了专业的保洁公司,打捞庙山沿线汤逊湖面的垃圾。
今年6月,陈道金被评为江夏区十大“环保之星”。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召更多人行动起来,提高环保意识,保护湖泊资源,“盼望有一天,汤逊湖能回到小时候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