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绿道二期启动建设 今年确保建成60公里(图)
2017-06-12 11:42:00 来源:湖北日报

\

图为:鸟瞰东湖绿道,景色优美。( 倪娜 摄)

\

图为:东湖绿道落雁路附近的民宅宛如在画中。( 倪娜 摄)

\

图为:东湖港工程正在施工。( 倪娜 摄)

\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汪洋

东湖越来越美了。沿东湖绿道漫步、奔跑或骑行,逐渐成为市民和游客新的休闲方式。

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正式提出,规划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简称东湖绿心),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并将其与长江新城、长江主轴并列,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

武汉市国土规划局规划专班透露,东湖绿心范围不限于东湖风景区,将重点围绕绿道设计、“景中村”建设、东湖水文章、基础设施配套、文化旅游体系等,进行系统规划,以最美风景催生最佳创意,带动武汉新兴产业发展。

记者近日实地探访发现,东湖绿道正在扣环成网,加快构筑世界级绿心。

吸纳民意扩建绿道

万顷碧波之上,一条绿道蜿蜒向前,湖光山色移步换景,时而山丘、林地,时而岛屿、湿地,时而沟渠、田野……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这是东湖绿道一期工程,由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四段主题绿道组成,长约28.7公里。去年底建成开放以来,一直人气爆棚。

但也有人吐槽:绿道美是美,游玩却不太方便:中途玩累了想要离开,只能选择坐电瓶车折返;不同线路上游客分布不均,有的挤爆,如湖中道,有的偏冷,如郊野道。

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洪亮平建议,应增加绿道的出入口,解决游客进出难题。

负责东湖绿道二期规划设计的规划师亢德芝表示,二期选线充分吸纳公众意见和建议,扩建的主题绿道将与一期无缝对接,环抱汤菱湖、后湖等大东湖的两个子湖,形成一块巨大的绿网系统。

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指出,东湖绿道二期要瞄准世界级,以道提升,以道串珠,以道开导,有效促进东湖绿心及周边城市功能区的融合发展,全面带动东湖城市生态绿心建设,最终将东湖打造成为世界级城中湖典范。

新建绿道各有特色

东湖绿道二期工程由湖城道、湖泽道、湖町道、森林道、湖林道五段主题绿道组成,长约68.8公里。今年确保建成60公里。

其中,湖城道位于听涛景区,从省博物馆,经东湖老大门、听涛景区,止于梨园广场,长约7.2公里,将利用沿湖路两侧腹地打造慢行道路,塑造最具楚风汉韵的绿道。

湖泽道位于白马景区,从九女墩湖中道,经华侨城、白马洲、湖光村,至李家大湾郊野道,长约14.5公里。为弱化绿道穿越“景中村”白马村的影响,以塘基和湖边小路为基础,增加岸线绿化种植,局部采用拱桥,重点展现湖泽湿地特色。

湖町道位于后湖景区,从落霞归雁驿站,经万国遗址公园、建强村、三环线桥下,止于吹笛山,长约8.2公里,将利用现有小路及荒地建设,打造一条集垂钓、观景、野趣、历史体验为一体的原生态水岸。

森林道主要位于吹笛景区,起于团山与喻家山,经毕家山、马鞍山、大鱼山、吹笛山,止于三环线与青王路,长约25.2公里,在保证“景中村”及其他单位正常出行的基础上,部分道路禁行机动车,改建打造自然森林绿道。

湖林道横跨磨山、喻家山景区,从磨山东门,经植物园、桥梁村、喻家山北路、东湖园艺场、植物园路,至植物园南侧东头村,全长约13.7公里,将因地制宜改建或新建湿地栈桥、林荫绿道、滨湖绿道,重点展现“山、林、湖、岛”特色,营造湖林坡地主题绿道。

五段绿道,各有特色。今年3月,湖城道率先开工。记者在东湖海洋世界内看到,部分道路已经打围,正在加紧建设。另外四段施工招标本月9日正式开标,即将进入大规模建设。

“绿心”是绿道升级版

东湖绿心与东湖绿道有什么不同?“如果说绿心是心脏,那么绿道就是血管,将原本相互割裂的区域连接起来。”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负责人黄焕说,东湖绿心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功能织补、景观提升、设施完善及区域联动等方式,建成城湖相融、山水相依、文景相生、高效便捷的世界级唯美城市绿心。

类似的世界级城市绿心,包括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美国波士顿的翡翠项链公园、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

从东湖绿心的范围看,它将不局限于东湖风景区,而是泛东湖绿色生态区,包括周边的杨春湖、楚河汉街、武汉大学、严西湖、严东湖等区域。人们通过绿道到达这些区域,以此构建大区域生态联系,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

核心区“只出不进”未来或引创意产业

首批“景中村”启动改造

东湖美则美矣,但景区内城中村存在诸多问题,改造迫在眉睫。

首先,村庄人口密度过大,每平方公里2307人,约为西湖的4.6倍,生活垃圾和餐饮油污垃圾随意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其次,建筑主要为村民自建,居住用地总量约507公顷,人均用地面积近百平方米,超出武汉新农村建设标准每人80平方米的上限。有限的空间资源被占用,影响旅游、生态等核心功能的发挥。

第三,建筑主要为普通砖混结构,质量普遍较差,整体风貌缺失,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尤其是东北片区先锋村、龚家岭,不仅建筑密度较大,村庄面貌较差,且临近武钢厂区,空气污染严重,大量高压电线从村湾上空穿越,破坏景观环境,有安全隐患。

第四,产业以农业种植为主,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规划,优质旅游资源未转化为原住民经济发展红利。目前,仅在磨山、落雁等核心景区内,形成部分以餐饮、垂钓、水上观光等为主的旅游服务业,高品质旅游配套服务业发展欠缺。

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管委会透露,湖光村、新武东等首批4个“景中村”改造已经启动。

根据此前规划,核心区“只出不进”,一是景区外集中迁建,二是景区内就近迁建,三是就地整治改建。

改造具体采取哪种模式,颇受社会各界关注。

54岁的李良雄是湖光村李家大湾村民,家里四口人,住在一栋三层楼里,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我们不愿意离开,希望就地还建,统一整治改造。”他说,家里多余的房子大部分空着,东湖绿道开放后,禁止通行机动车,周围环境虽然不错,但交通不方便,房子租不出去。目前,李良雄在东湖绿道做保洁员,每月上班15天,工资1900元。

田先生多年前搬到湖光村,在湖边建起一栋楼房,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东湖绿道建成开放后,他打出“鲜食蔬,野生鱼”招牌,承接聚会、简餐以及住宿等,每逢双休,生意火爆。谈及“景中村”改造,他也表示“不愿意离开”。

当然,也有村民愿意搬走。东湖绿道郊野道高铁竞跑段,来自建强村的一名保洁员迫切希望外迁,“集中搬迁,可以改善居住环境。”

统计显示,东湖风景区范围内有待改造的村庄多达10个,全部搬迁,耗资巨大,且容易激化矛盾。

有人建议,借鉴西湖青芝坞景中村改造经验,通过较小规模的改造整治,开发特色餐饮和民宿,变“景中村”为“景中景”。

武汉市政协委员彭华认为,推进东湖“景中村”改造,应明确必须拆除及保留整治区域范围,同时,引入创意产业,打造特色小镇,持续提升东湖风景区的品质。

还东湖碧波万顷

东湖港综合整治加快推进

“水里有鱼!”8日,东湖港综合整治施工现场,30岁的元园蹲在港渠边,发现鱼类活动踪迹,一脸兴奋。

在她脚边,渠水正缓慢往东湖方向流动。

此时距离东湖港首次通水整整两个月:渠道大大拓宽——由原来十几米,拓至30多米;渠底挖深,清出大量淤泥;两边用石加固,并种植绿化带。沿线还建有7座跨渠桥,既是人行桥,方便两岸居民通行;也是景观桥,一桥一景。

作为武汉2016年灾后重建重点工程,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包含东湖港、东杨港两个子项,总投资13.9亿元。其中,东湖港于今年4月8日提前通水,已经受多轮暴雨考验。目前,沿线工地正在进行岸坡整治、园林绿化等。

根据设计,港渠沿线将设置4大主体景观带:以青山辉煌工业时代为主的鎏金承业段、以城市商业高楼为主的乐活轻享段、以北洋古桥为核心文化的古韵雅集段、以苗圃和杉树林集中呈现的屏翠悠然段。

当地居民回忆,一年前,渠内水草杂生,村居占渠而立,不少生活垃圾弃于渠内。由于沿线排水管网及设施建设不完善,污水直接排入东湖港,加上未与长江连通,东湖港一度成为“臭水港”。

此次综合整治,也是构建大东湖生态水网的重点工程,除了防洪排涝,就是改善水质。

渠道具有双向流通性,汛期来临,东湖水可通过东湖港,抽排入长江,发挥防洪调蓄作用。汛前,东湖港可连通东湖、青山港,引长江水入东湖。沿线实施截污,雨水通过生态排口净化后,再排入港渠,改善东湖水质。

最近几年,东湖的水质稳定在四类水质,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由轻度变为中度。

武汉市水务局介绍,因为东湖隧道围堰施工,湖泊水位一度被降低了半米以上,导致湖泊自净能力受到影响。如今东湖隧道完工通车一年半,湖水自净能力正在恢复。

四类水质,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用水区,也就是说不能游泳。不过东湖的一些子湖如团湖、汤菱湖等水质优四类,达到游泳区水质的标准。

有关负责人介绍,东湖绿心建设将加大水体保护和修复,实施专项规划方案,东湖水质有望实现“灭五类、转四类、扩三类、争二类”的目标。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