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船造世界最大的“深海渔场” 一年可养150万条三文鱼
2017-06-03 20:23: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6月3日讯(特派青岛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龚伟 万一帆 王景凤)在深海区放置一个固定的“渔场”,将三文鱼育苗投放进去,一年后,每条重5公斤,150万条三文鱼就可以面市了。这种可移动的海洋渔场即将投入使用。

6月3日,由中船重工武船集团总承包的挪威海上渔场项目——挪威海上养鱼平台(海洋渔场1号),在位于青岛黄岛区的武船集团新北船基地顺利交付。这是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半潜式深海“渔场”,是集挪威先进养殖技术、现代化环保养殖理念和世界顶端海工设计于一身、现代化全自动的深海养殖装备,为该领域全球首例研发项目。

该项目的成功交付,是武船集团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利用前沿技术促进海洋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在全球海上渔场装备制造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是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推动渔业养殖从近海养殖向深海养殖的“装备革命”。

背景:养殖渔业的变革

据了解,挪威是世界三文鱼最大的供应商,占世界三文鱼46%以上,被称为是三文鱼的故乡。养殖渔业数十年的成长速度超越捕渔业,挪威是世界第二大养殖鱼出口国,挪威被公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海水网箱养殖最成功的典范。但是近年来网箱养殖受到很多局限,要么在陆地,养殖数量受限,要么在近海区,海水质量很难达到优质三文鱼养殖标准。

挪威养殖渔业为满足全球需求,近年来开始尝试取法海上钻油技术来兴建养殖平台,从而解决传统养殖技术的疾病及污染问题,以扩大产量。

萨尔玛集团(Salmar)是挪威海产品养殖的巨头,三文鱼养殖量占挪威市场的20%以上,总资产达12亿美元,也是挪威的三文鱼养殖龙头企业。挪威的海产养殖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深海养殖全球领先,三文鱼供不应求。

近年来,在绿色环保理念指引下,针对近海密集养殖鱼病多发等问题,萨尔玛集团一直在研发半沉在水下的海上养殖平台,该平台下锚地点能够远离陆地,以利海水在养殖鱼群之间自由流动。此外,这些平台也会装配用于驱逐鲨鱼种的网子。

去年,中船重工武船集团中包该项目,5月14日开工建设。今年5月底竣工。

据专家评定,武船集团建造的深海养殖平台是全球首个现代化、全自动、最智能的深海养殖装备。昨日现场,挪威将该海上养鱼平台装置命名“OCEAN FARM 1”(海洋渔场1号)。

据介绍,海洋渔场1号将于本月10日从青岛出发,一个月抵达挪威后投入使用。

萨尔玛集团首席执行官特朗德·威力克森说,该海洋渔场一年可养三文鱼150万条,累计重达8000吨,收入近1亿美金。

全球最先进的养鱼平台

记者现场看到,“海洋渔场1号”是一个巨大的圆柱体结构,停放在船坞里,总高69米,直径110米,四周共有12个黄色柱子,底面还有6个圆锥型压载仓,最下面有6个圆柱,圆柱与圆柱之间是鱼网连接起来,一共有16块鱼网,据说这些渔网都是从挪威运过来的,每块高达100万美金以上。海洋渔场最上面是总控制室等结构,是养鱼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共四层楼。

据武船集团副总工程师严俊介绍,空船重量7700吨,可抗12级台风,使用年限25年,突破了挪威传统近海养殖海域限制,可在开放海域100米至300米水深区域进行三文鱼养殖,渔场可由3至7人即可操控,一年可养鱼150万条(设计死亡率低于2%)。

严俊介绍说,“海洋渔场1号”不同于以往的养鱼装备,是集挪威先进养殖技术、现代化环保养殖理念和世界顶端海工设计于一身的全球首例研发项目。项目配备了全球最先进的三文鱼智能养殖系统、自动化保障系统和高端深海运营管理系统及对应子系统。其中,智能养殖系统包括鱼苗投放系统、鱼苗进食系统、营养均衡系统、生物光调控系统、鱼群实时监控系统、自动捕鱼系统,高分子渔网保护系统、送氧系统、除虱系统等;自动化保障系统包括渔网自清洁系统、死鱼收集系统、死鱼物质分解、水文监测系统等;高端运营管理系统包括:自适应升降系统、深海定位系统、通讯导航系统、动力系统、中央控制系统、物资补给系统、消防救生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生活娱乐系统等。

在研发制造过程中,该养鱼平台融入了生物学、工学、电学、计算机、智能化等技术,安装各类传感器2万余个,水下水上监控设备100余个,生物光源100余个,将复杂的养殖过程控制变得异常简单和准确。

技术创新国内外一流

据武船集团该项目总监陈海勇介绍,作为世界上首个现代化、全自动深海养殖装备研发项目,“海洋渔场1号”在研发、建造过程中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海工行业的多项科研和施工空白,为海工行业提供了珍贵的技术资料和成功经验。

武船集团技术专家王宇博士介绍, 该平台的旋转门系统,在研发制造上创造了多项业内新纪录。有别于其它已建、在建的养殖装备,这一新型的旋转门系统是自动化、智能化的末端“执行”装置,承载着渔网清洗、活鱼自动驱赶和捕捉、底部死鱼收集、防虱等渔场主要功能,独特性和科技含量在国内海工行业内前所未有。这一新型的旋转门系统在精度上要求极高,直径110米、重达数百吨的门形框架,能够以中央立柱为中心,在周长300多米的平面上,以毫米级的精度在轨道上自如运转,无论是旋转门自身还是旋转轨道,都在精度上创造了业内前所未有的高度。

海洋渔场1号结构的大坞搭载过程,如同“堆积木”。要将预制好的26个巨型分段节点、13根超长立柱、7个大型浮体分段、12个“X”型中间加强结构、12根底部放射型分段、24个环形支撑、6个顶部交叉梁、1个重数百吨的上层建筑,在确保旋转门精度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通过精心的吊装,完美地组合成一个直径110米,高69米的“海上巨无霸”。而要完成这项工作,难度如同“象鼻绣花”,充分体现了武船的尖端科研水平、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及参与各方高度紧密的协同合作能力。

负责该项目的武船集团控股子公司——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我国首个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集聚了一大批国内高校和海工业的高端人才,是一家集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和工程总包管理于一体的新兴现代化企业。面对国际石油市场疲软、海工装备制造市场不景气的不利局面,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在进行全方位的市场调研后,2015年确定将海洋渔业养殖装备作为战略主攻方向之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在科技水平、建造速度、建造质量均达到并超过了业主的要求,为国内制造业领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推动转型升级,增加了一个新的典型案例。

深度融合国际养殖业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波认为,海洋渔场1号的成功交付,在全球渔业养殖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武船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用深远海养殖“划时代”装备讲述的“中国故事”。一个高端装备的诞生,正将我国与挪威在渔业养殖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向深入。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远洋渔业国家之一,远洋渔业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境外投资、开发能力显著增强。海洋渔场1号的成功交付,正是武船发挥军工企业的前沿技术优势、借助军民融合大步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实践。

业内专家指出,武船集团北船海工公司交付的挪威海上渔场养鱼平台项目,是深远海养殖的“划时代”装备,将在海产养殖行业引领技术革命、促成产业飞跃,推动渔业养殖从近海养殖向深海养殖加速转变,从网箱式养殖向大型装备式养殖加速转变,从传统人工式养殖向自动化智能化养殖加速转变。

海洋渔场1号的建造成功,为我国企业全面进入这一市场开了一个好头,让挪威深海养殖与“中国制造”深度对接,成为“一带一路”典型案例。

记者同时获悉,武船集团最近与萨尔玛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再获五座智能化渔场项目建造订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