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码头"上演"青春进行时" 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有了网络版
2017-05-22 08:4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精彩回眸

昆曲进校园

学子爱上《牡丹亭》

4月21日,来自上海昆曲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沈昳丽走进江汉大学,和学子们畅谈戏曲和学习、爱情等话题。讲座中,沈昳丽介绍了昆曲的基本知识和“临川四梦”的创作过程,并现场演唱一段《牡丹亭》里最经典的“惊梦”,场上气氛瞬间高涨。

一位文学专业的女生表示,之前读过《牡丹亭》的文本,这次听到现场演唱非常感动:“杜丽娘的感情唯美而浓烈,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感觉特别梦幻非常不真实?”沈昳丽坦率作答:“正因为这种感情特别美好而不可得,所以才特别值得珍惜。现实生活中虽然不会经历生死,但爱情也可能经过磨砺,或者面临各种压力,其实是一样的。我们通过看戏解读人物,也获得关于感情和人生的认知,更坦然地面对感情、面对生活。”

“戏曲进地铁”

父子共唱一台戏

4月14日的京剧专场中,来自汉阳区金龙京剧票社的票友张建强和儿子张放先后登台,上演了父子同台的感人场景。儿子张放从小跟着父亲听戏,由此成长为武汉市京剧院的青年花脸演员,为了活动专门来给父亲的票社当“外援”。他表示,看到人群中的孩子感觉就像看到了自己小时候,而在地铁里演出,比剧场离观众更近:“大家会更容易接受,对戏曲有个大概的了解,也许就会有人产生兴趣。”

观众易女士特意从郭茨口赶到洪山广场来听戏:“我就喜欢看戏, 现在地铁很方便,又是免费的活动,大家都欢迎。”年轻的公司职员田小姐老家在黄冈,从小跟着老人听黄梅戏,下班路过地铁站时,熟悉的胡琴声让她忍不住驻足:“感觉大家平时很少特意去听戏曲,能在地铁站看到这样的表演很惊喜。一边是地铁的广播,一边是古老的唱腔,交会在一起感觉很特别!”

“国学少年”

开启戏曲小课堂

“国学少年”是本届艺术节针对青少年观众推出的戏曲启蒙课程。戏曲节期间,孩子们先后跟随北京京剧院、上海昆剧团的老师们一起手绘脸谱,认识戏曲的服装和人物。4月21日上午,来自东方红小学的10多位同学,在上海昆剧团的戏曲演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化妆、穿戏装的造型过程。穿着高底靴的武生张艺严,在服装师的帮助下穿上层层叠叠的水衣、护领之后,才能穿上戏装,孩子们一边看一边笑:“穿衣服还要人帮忙啊!”但张艺严穿戴完毕,再扎上威武的大靠,孩子们一下惊呼起来:“哇,太好看了!”纷纷扑过去要求合照。

演员安新宇扮演的宇文融,先在脸上画出大量白色,一位女生嚷了起来:“白色代表他是坏人,他是曹操吗?”另一位同学则从放在一边的戏服上辨认着人物的身份:“他的衣服上有龙,肯定是个大官。”引来笑声一片。笑声中,老师告诉孩子们,戏服上绣图案也有讲究:“戏服上的龙有五个爪子就是龙袍,就是皇帝穿的,龙只有四个爪子的就是蟒,穿着的人一般是高官。”

活动过程中,7岁的刘佩希看得目不转睛,还仔细记下了头纱、靠旗、蟒等名词。“很好玩,也很漂亮。老师说勒头很难受还会吐,觉得他们太辛苦了!”

小朋友老戏迷

共跳戏曲广播操

今年1月在央视戏曲春晚亮相的戏曲广播体操,将戏曲动作和广播体操结合,一招一式都融入了中国戏曲的程式动作基本功,音乐也充满了独特的韵律。5月6日,经过一个多月的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8支队伍,在武汉剧院上演了戏曲广播体操总决赛。8支队伍中既有长春街小学、红领巾小学、湖北省直机关第二幼儿园的师生,也有来自汉剧票友协会、黄梅戏戏迷协会的票友们,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来自长春街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夏天、周锦程都是校园里有名的“戏曲小达人”,他们表演的《齐天大圣》《智取威虎山》选段曾多次在央视露脸,这套广播体操他们已经学了两个多月。夏天说,戏曲广播体操难度不大,也很好玩,“里面有云手、亮相很多戏曲动作,在戏曲课上学过了就不觉得难,我们每天都练!”武汉市黄梅戏戏迷协会的阿姨们,特意配合了戏曲的服饰和妆容,上场时格外抢眼。55岁的队员马玉香认为:“戏曲广播体操练的是戏曲的身段,每次我们活动之前都会先练一下,又可以健身,大家都很喜欢!”

(王娟)

青年演员方佳欢主演的京剧《三战张月娥》 记者胡冬冬 摄

记者王娟 通讯员滑凌云

昆曲《临川四梦》、京剧《党的女儿》《八珍汤》《杨家将》、汉剧《状元媒》《红色娘子军》、楚剧《哑女告状》、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越剧《仁医寸心》《梁祝》等好戏接连上演,王蓉蓉、张克、俞玖林以及王荔、夏青玲等众多名家先后亮相……一个多月来,第五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为江城戏迷们带来了34场精彩的演出,11场丰富的公益活动,让戏迷们过足了戏瘾。同时,戏曲节也首次走出剧院在线上有了“网络版”,并通过直播、互动等多种手段向更多市民传达戏曲艺术的魅力。作为振兴汉派戏曲,复兴武汉“戏码头”的一项重大活动,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不仅在广大戏迷群体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更通过五年的经营成长为我市重要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大幕落下的时刻,回顾本届戏曲节期间的精彩瞬间,更让人感受到这个春天里,武汉这座“戏码头”焕发出的青春和活力。

“青春力量”传承薪火

薪火相传,方能生生不息。和往届戏曲艺术节相比,第五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更多地洋溢出青春气息。无论是舞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戏迷,都出现了更多年轻的面孔,为戏曲节带来了无限活力。

5月5日至5月7日,武汉京剧院的四位优秀青年演员陈芳芳、邱璇、方佳欢和程亮集体亮相武汉剧院,带来四出名家亲授的《春草闯堂》《八珍汤》《三战张月娥》和《杨家将》等经典剧目,这也是武汉京剧院的青年演员们首次集体和江城戏迷见面。从日常演出的天一小剧场起步,到在大戏里跑龙套、演配角,再到站在可容纳一千余名观众的武汉剧院舞台中央,这四位青年演员第一次感受到了“聚焦”的效果,也体会到了戏曲传承的责任。

而5月11日在武汉剧院上演的“雅腔·咏叹湖北省高校楚剧演唱会”上,舞台上一大批学子集体唱起楚剧,让全场观众都为之振奋。这些学子们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音乐与传媒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工程学院等8所高校,大部分都是“95后”。其中60位来自湖北大学合唱团的同学们,现场演绎了楚剧《三月茶香》《万里茶道》的选段,声腔、韵味都引来全场观众的喝彩。

不仅是本土的演出,戏曲节上不少剧目都由优秀青年演员担纲。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四部大戏中,青年演员挑大梁的就有三部;曾主演青春版《牡丹亭》而吸引了大批青年“昆虫”的苏州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俞玖林,也在戏曲节上带来新作《白罗衫》,一唱三叹眉目含情,魅力依旧;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带来的青春版《天仙配》,主演梅院军和袁媛的表演委婉清新,经典的剧情加上青春靓丽的舞台,让戏迷们连连称赞“养眼”。

网络互动欢乐无限

网络时代,微博、微信和直播等互动方式层出不穷,第五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也紧跟借助网络的力量,多次通过直播、网络征集等互动方式与网友分享演出和互动活动的盛况,打造“网络版”的戏曲节,向万千网友们展示戏曲之美。

4月8日的戏曲节开幕式现场,主办方通过斗鱼、武汉剧院官方微信等平台直播了北京京剧院《党的女儿》的演出实况,还特别邀请了武汉京剧院演员褚红岚担任现场解说,和网友们及时互动。演出中,网友们对著名张派传人王蓉蓉的造型、唱腔、表演细节都非常关注,对直播的形式也大加赞赏。一位网友在直播互动中留言说:“戏曲节都已经第五届了,还是第一次在直播中看到戏曲演唱的现场,感觉就是不一样,也刷新了我对戏曲的认识!”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上演期间,一位“昆虫”因故不能看全四场大戏,在看到《牡丹亭》的直播片段后直言:“真是感动到想哭,你们弥补了我的遗憾!”

据统计,第五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期间,主办方共举行直播20场,其中包括剧场演出、“国学少年”、“戏曲进校园”、“百姓大戏台”等多种活动,通过直播在线观看人数已超过50万人次,网友互动评论多达上千条。不少戏迷在直播结束后,还多次通过回放重温精彩的实况。目前,网络直播的播放量还在不断增加。

在直播的同时,武汉市演出公司还多次通过官方微博、微信传播戏曲节盛况,并发起多次互动活动征集,整体阅读量超过5万人次,由此带动了网络售票的火爆。戏曲节开票当天,武汉剧院武演票务通服务号上推出的“9.9元抢票”活动,100张门票在一分钟之内一抢而空,阅读量超过7000人次,秒杀速度和点击率都创造了往届戏曲节之最。和往届相比,今年的网络售票量多出了1000余张,几乎每次互动活动之后都会出现一个售票的小高潮,武汉剧院的官方微信也增加了2000余位新粉丝。

昆曲《临川四梦》之《邯郸记》演出现场 记者郭良朔 摄

汉剧《红色娘子军》剧照 记者任勇 摄

市民参与热情更高

戏曲艺术节不仅是艺术家的舞台,也为市民提供了广泛参与的渠道。作为本届戏曲节的一大特色,组委会在戏曲节期间还举办了“国学少年”、“戏曲进校园”、“戏曲进地铁”、“百姓大戏台”以及戏曲广播体操大赛等多项公益活动,不设任何门槛邀请市民免费和戏曲零距离接触,分享戏曲艺术的魅力。

本届戏曲节开幕当天,通过本报征集的孩子们就走进“国学少年”课堂,在北京京剧院的演员指导下认识戏曲的文武场,并手绘独一无二的京剧脸谱。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上海昆剧院一级演员沈昳丽、湖北省地方艺术戏曲剧院汉剧团先后走进江汉大学、武汉软件工程学院,带来戏曲知识讲座和汉剧经典折子戏。而在4、5月的4个周末,每个路过洪山广场地铁站文化角的市民,都能看到“戏曲进地铁”演出专场,精彩的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让他们忍不住驻足观赏。而在汉街、园博园汉口里和吉庆街亮相的“百姓大戏台”,更是邀请来自三镇的票友和专业演员们同台献艺。前后持续一个月的首届戏曲广播体操大赛,参赛者从小学生到年过半百的老人,都跳出了自己的戏曲“STYLE”。无论是资深票友还是一无所知的戏曲“小白”,几乎每位市民都能在戏曲节上找到自己的参与方式。

“百姓大戏台”在吉庆街演出 记者胡冬冬 摄

名家说

刘长瑜:

复兴“戏码头” ,武汉大有可为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戏曲节期间专程来汉为武汉京剧院青年演员陈芳芳指导大戏《春草闯堂》。从上世纪60年代就来汉演出的刘长瑜,对武汉戏迷有深刻的印象。“武汉观众懂戏、爱戏,对演员特别热情,就像他们爱吃的辣椒一样,火辣辣的。其实武汉是京剧的老家,武汉京剧院曾经有过很辉煌的历史,高盛麟高百岁他们培养了这么好的戏迷,这次我来排戏,也看到了这一茬青年演员,非常整齐。只要有人好好教他们,就能出好戏”。

当了解到武汉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邀请京剧、越剧、昆曲、黄梅戏等多个剧种来汉演出时,刘长瑜连连说好:“武汉有戏曲的土壤,有这么好的人才,一定能把京剧做大做强。我对武汉充满了信心,武汉复兴‘戏码头’大有可为!”

王蓉蓉:

“戏码头”需要良性循环

著名张派青衣王蓉蓉,曾经多次带着大戏来汉参加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对武汉这座历史悠久的“戏码头”,王蓉蓉充满感情:“武汉这个地方,如果京剧演员不来演出、没有被武汉观众所喜爱,会觉得不够有名气。武汉戏迷热爱京剧,懂行、尊重演员,每次来演出都觉得现场互动好热闹,心里非常宽慰。”

王蓉蓉认为,复兴武汉“戏码头”,首先要邀请全国的好戏来演出,而演员们来武汉演出,也必须对自己负责,拿出好戏,才能让观众自己掏钱买票走进剧场来“捧”你。“有了好戏,有了好的观众,才会形成良性循环,武汉这个戏曲大码头才会红火起来!”

易栋:

“戏码头”不仅是演出繁荣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教师易栋,多年来一直在高校普及、传播戏曲文化,也关注着戏曲节的发展。他认为,武汉高校已经培养了众多年轻戏迷,在年轻人的心目中播下了戏曲和传统文化的种子。“武汉是戏曲的一方福地,戏码头不仅要有演出的繁荣,还要有教育传播、评论研究的繁荣,培养戏曲的鉴赏家、研究者,让各个剧种的艺术都能在这里展示风采,才能培育更多文化品牌”。

刘长瑜(左)给年轻演员说戏

记者彭年 摄

戏迷说

糊戏迷:

昨天晚上,武汉市京剧院在武汉剧院演出《春草闯堂》。该剧由青年演员陈芳芳主演,许多观众都夸她扮相好,台上一露面,就让人感到她漂亮、美!她离开舞台多年,现在再次登台,唱、念、做、表都很不错,短时间内能恢复到这程度,实属不易。一方面说明她幼功扎实,另一方面表明她很刻苦努力,用心揣摩角色,用心表演人物。首次演出不撒汤、不漏水,顺顺利利地演下来就算成功,祝愿她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昨晚老中青三代演员齐上阵,发扬“一棵菜”精神,主配演配合很好,他们的精彩演出让观众都一起鼓掌、叫起好来。

896阿果:

昨晚在武汉剧院看了苏州昆剧院的《白罗衫》,再次感慨,昆曲的一招一式都美得耐人寻味。神,务使其眼波流转;服,务使其裙裾翩然;乐,务使其绵延不绝;声,务使其一唱三叹。

雒州浪客:

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吉庆街看“百姓大戏台”的演出,找到了久违的村头看戏的感觉。没想到楚剧票友中也有高手哇,演唱《李双双》的那位真棒!头回这么近距离地看武汉楚剧院青春靓丽的角儿们,万江红、陈晓檬、邓雅倩、余维刚认真专业、演唱精彩完美,赞!一直都挺欣赏这些青年楚剧演员的,业务能力强戏好不说,私下里也随和、逗趣的很,不端着捏着,没有丝毫的架子。感觉是时候要到楚乐戏苑拔拔草了…… (王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