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提前探访“可呼吸”的滨水绿地 儿童节来青山江滩玩
2017-04-27 15:57: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上月,在青山江滩靠近建设八路路口,堤坡平缓与绿化带融为一体记者刘斌摄

(黄师师通讯员袁柯宇)昨日,本报第八届低碳婚典公布活动线路后,将于6月1日全新亮相的青山江滩二期引来不少市民关注。这个“可呼吸”的生态江滩究竟藏着多少小秘密?长江日报记者为此亲自提前探访,找寻答案。

立体植被缓冲带消减径流污染

6月1日,青山江滩二期亮相。对于市民来说,可感的最大变化,将是曾经硬化的护坡堤防不复存在了,依偎在长江江畔的,只有公园式的滨水景观绿地。

从二七长江大桥看过去,武青堤变身一列小山丘式的缓坡。整个缓坡被浑然一体的大景观绿化植被覆盖。

碧水集团水投公司相关负责人称,青山江滩绿化面积占到八成,是目前所有江滩中绿化比例最高的。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要求,滨水绿化控制线范围内的绿化带接纳相邻城市道路等不透水面的径流雨水时,应设计为植被缓冲带。

按照这一规范,青山江滩二期在实施建设时,通过缓坡式改造,将武青堤堤坡变为1:6至1:15的缓坡,坡面面积增大,导致坡面雨水径流流量加大。

同时,为防止堤坡面水土流失,在两侧的堤坡上都种植了大量的植被,通过植被的阻碍作用,消减堤坡面上的径流流速。

植草沟、雨水花园留住雨水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下的硬化路面遇雨天时,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对比而言,以前土质地面反而不那么容易积水。

在青山江滩二期,以堤顶中心线为界,迎水面堤坡及滩地部分雨水在滩地内消纳,背水面堤坡雨水进入临江大道雨水系统。

在滩地内,市民能看到不少吸水的“海绵因子”,如生态草沟、雨水湿地及湿塘等。这些区域都可以将滩地及堤坡迎水面的雨水进行生态化的收集、调蓄和净化。净化后的雨水储存还能用于植被绿化养护浇灌用水。据介绍,整个堤防及滩地分为4个汇水区域,每个区域内都具备了“海绵城市”功能。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做泼水试验时,流水遇地面经透水砖自然渗透,不到数秒,路面就能恢复干爽。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