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孩子在学校上课
图为:孩子在病床上
(严斯林通讯员宋丹丹)开学已一周,13岁的白血病男孩小彬躺在病床上有些着急,不停地问母亲张广翠:“妈妈,我什么时候能好啊,我想上学。”从2015年接受骨髓移植以来,感冒高烧、肺部感染等术后排斥反应一直折磨着孩子幼小的身体,上学也是时断时续。目前,小彬只能暂时休学,重返校园是孩子最大的愿望。
为治好儿子小彬的病,来自十堰的张广翠在武汉和天津已辗转整整十年。十年的患病史,40多万的外债,让单身母亲张广翠满是忧愁。
十年患病,漫漫求医路
小彬出生于十堰市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母亲张广翠说,为抚养小彬,她和丈夫曾在当地县城开了一家摩托车维修店,日子不富裕却很快乐。2007年7月,3岁的小彬身上开始出现大片瘀斑和出血点。夫妇俩赶紧将孩子送医院检查,从十堰到武汉,医院一直不能确诊。为此,他们辗转来到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然而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可能,他还那么小。”张广翠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眼泪夺眶而出。“再难也要治好孩子的病。”
坚强的张广翠开始了漫漫求医路。为方便给小彬治病,一家三口在天津租房子住下来。夫妻俩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孩子。2009年,患病了的小彬鼻子像破了洞的水龙头,动不动流鼻血。久病成医,无论走到哪里,张广翠都随身拎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止血钳、手电筒、无菌纱布、止血胶囊等近20种医药用品。一旦小彬流鼻血,她就随时止血。为给儿子调理身体,张广翠几乎成了半个中医。“天天中药没断过,他的情况也时好时坏。”张广翠说。
2012年,小彬病情稍好的间隙,张广翠通过出租屋所在居委会帮忙,让儿子在天津一所小学借读。一年365天几乎有200多天呆在医院,小彬每次都是开学时把书领回家,然后自学。虽然生病,但小彬却很好学,“天天吵着让我去学校问作业,一天作业也没落下过。”张广翠哽咽地说。
多方援助,成功进行骨髓移植
2015年5月,小彬病情突然加重,医院专家都建议尽快做造血干细胞移植。很快,小彬父亲的骨髓配型吻合。然而,60万元的骨髓移植治疗费用令这个家庭望而却步。“我们一家的经济来源就靠小彬他爸在天津修电动车,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元。”张广翠说。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面前,她没有放弃,把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借了个遍。“儿子借读的学校、天津儿童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958救助中心、十堰市团市委等一共筹到了45万元。”张广翠说。2015年11月,张广翠通过湖北日报求助,一家爱心企业连续两次捐助14.7万元。
丈夫患病离家,家里塌下半边天
手术后,小彬一天天好了起来,让全家人看到了希望。
2016年3月,小彬接连出现感冒、发烧等骨髓移植排异反应。而此时,丈夫高刚又被诊断患严重甲亢、糖尿病,几乎丧失劳动能力。长期生活的艰辛、儿子的病情折磨,让他不堪重负。为不拖累母子俩,他选择离家出走。
如今,骨髓移植排异让小彬身体越发虚弱,甚至出现了肺部感染,必须每天服用抗排异药物、每周定期复查抗排异情况。小彬一个月吃药、做检查需要5000-8000元,张广翠现在唯一的收入就是每月几百块的低保补助以及和亲戚合跑网约车的微薄收入。“小彬发病10年治疗费用总共花了100多万元,欠下亲戚朋友的外债有40多万。”张广翠说,因实在无钱治疗,如今张广翠带着小彬到武汉叔叔家寄宿,每天四处求助,奔走在武汉街头。张广翠说,“医生说抗排异治疗再做3到5年,孩子痊愈的可能性很大。多一分钱,就多一丝希望,我不会放弃。”
小贴士:爱心人士可以拨打省慈善总会捐助电话(027)87433333进行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