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站武昌火车站见证铁路春运变迁
2017-02-10 19:17:0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武汉2月10日电( 王贤)“车站真是一年一变,人们出行也从容体面了。”武昌车站退休职工刘小平前不久乘车回老家,VR模拟导航、微信助行、温馨小屋等新项目,让这位见证了车站近40年发展的老值班站长感慨不已。

10日正值春运返程客流高峰,武昌火车站人来人往,却见不到多少行色匆匆的面孔。在越来越密集的汽笛声和愈来愈从容的脚步声中,这座京广铁路线上的特等车站迎来了自己100岁的“生日”,也见证着铁路春运的发展与变迁。

武昌火车站的前身——通湘门车站1917年2月10日正式投入运营,当时车站仅有一条站线,一间小票房,业务量极少。1937年元旦,武昌总站开站。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贯通,武昌新站建成,更名为武昌车站。1968年、1981年武昌车站进行了两次站场扩建,规模逐步扩大。2007年12月19日,武昌火车站以全新姿态开门迎客,最多可同时容纳8000人,是老站房容量的近3倍。

随着硬件设施升级,车站旅客发送量也成倍增长。刘小平回忆,1979年他到武昌站当客运员,当时唯一的候车室里是木椅子,三个站台上的雨棚都是木柱子,广场只有现在一半大,每天经过和始发列车就10多趟、客流量也就几千人次,“春节更没什么人,到了过年一些列车就停运。”

武昌车站售票车间党支部书记王希霞在车站工作了30多年,她说,出现明显的春运客流高峰是在1988年的春运。当时四川人大量外出务工,出现了第一波“民工潮”,“春运的气氛顿时浓了起来。”

1993年春运的一天,武昌站创下发送、到达客流逾10万人次的历史纪录。“那时人真的是太多了,车上都是人挤人,候车厅、站前广场人头黑压压一片。”王希霞说,绿皮车每趟都严重超员。列车一进站,很多车门挤满了人,旅客只能从车窗跳下车。

自1993年以后的10多年间,“孔雀东南飞”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题,每年春运铁路运能与运力的矛盾日渐突出。买不到票、回不了家成了无数外出务工人员的春节之痛。

“那时每天出第一张票,手都是抖的。”王希霞说,1996年前后,开始有电子售票,2001年实施全国联网售票,每天8时一开放售票,全国的车站都在抢,很多旅客通宵在窗口排队购票,如果一张票都抢不到,旅客就炸了锅了,“我们售票员的心理压力相当大。”

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网越织越密,我国铁路运能运力突飞猛进,武昌车站也实现了跨越性发展。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武汉步入高铁时代。刘小平说,在退休前看到原来到广州、北京要几十个小时的火车一下子缩短到4个多小时,干一辈子铁路也值了。

铁路线路和列车的增加让车站越来越繁忙。1969年,武昌车站日均发送旅客仅0.4万人次;到了1985年,武昌车站始发和经停的列车只有40多列,日均发送旅客1.8万人次;今年春运,武昌站日均办理接发旅客列车343列,高峰时段平均3.5分钟办理一趟接发列车,高峰期间日发送旅客达到8万人次。

2010年,武昌站实行了互联网售票和电话售票,火车票的预售期也延长了。而今,车站售票厅门庭冷落,购票几乎不用排队,只有退改签窗口前多则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在排队等待退票或改签。提前几天带了小板凳、铺盖彻夜在售票厅排长队买票的场面,永远定格在了胶片里。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舒适、快捷、温馨出行成为旅客的新期待。今年春节前,高先生的老母亲独自从武汉坐火车去广州过年,家人在网上给她买了票,又办理了武昌站微信预约服务,车站安排志愿者把她送上了车。

“现在售票厅、进站口、候车室、站台等各个环节都有了无障碍专用通道,服务越来越好,旅客不仅走得了,还能走得体面,这是我看到的铁路春运最大的变化。”高先生笑着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