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引热议 退休教师:莫起侮辱性绰号
2017-01-12 22:45:00 来源: 武汉晚报

1月8日至10日,本报连续报道了“校园欺凌”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伤害,引起不少读者共鸣和思考。有多位读者联系记者,表达了他们的思考和建议。

读者胡先生是位退休教师,他持续关注了本报的一系列报道,并且产生了一些反思。胡先生说,在他的工作经历中,也曾遇到和处理过不少学生间的欺凌事件,其中有些事件他觉得处理得不太妥当。

胡老师回忆说,他曾经有一个学生,就是因为头发干枯、卷曲,总是被班上的好事者嘲笑,还起了一个侮辱性的绰号,这些学生每天以喊这个外号为乐。原本以为是学生之间相互玩闹取乐,结果事情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料。那名学生一次被刺激之后,用凳子把其中一个嘲笑他的学生脑袋砸成重度脑震荡,以至于这名原本被欺负的学生要被公安机关拘留。最终的结果是,这名被欺凌的学生被迫转学,并且对校园和学习产生抗拒,初中毕业之后就没再上学;而那个欺负别人反被打的学生,留下了终身后遗症。

“最近两年,新闻媒体报道的校园欺凌事件,都是殴打、辱骂,甚至拍裸照这样的恶性事件,不少人都以为只有这样的情况才是欺凌事件。其实,更多的欺凌事件呈现出来的表象没有这么激烈,但是也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严重的伤害。”胡先生说,在校园里,学生因为外貌、体型等原因,很容易被同学嘲笑,老师和家长都觉得是一般事件,不能正确处理。

心理咨询专家黄庆武说,针对校园欺凌对学生的伤害,学校和家长越早介入越好。建议学校建立三级机制,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辅导员是第一级,增强认知,发现欺凌事件时,能合理正确的介入处理。如果预判到事件对受害者心理伤害较大,可以转交给校内心理咨询室和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如果校内心理咨询老师认为情况很严重,无法处理,可以与校外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人员联系,进行有效支援。”( 石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