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广场地铁站员工合影。通讯员刘娜 摄
记者陶常宁 通讯员曾斯 黄彦 产启斗
“嘟……嘟……”,10日早上8点半,光谷广场地铁站,伴随着充满节奏感的闸机开关声,人们乘坐地铁去上班,沿着熟悉的路径刷卡、进站、下楼、候车,这是光谷站一个普通工作日的早晨。
此时,刚值完通宵夜班的值班站长黄喆正和白班站长吴珂一起召开班前会,客流、票款、乘客遗失物品登记、检修记录等等,事无巨细,一件件交接清楚。不同的是,黄喆下夜班后没有立刻回家,而是留在车站协助白班,这似乎已经成了光谷站的一个传统,“上班的人催着下班的人走。”
光谷站四代站长,
人人都有颗“强心脏”
武汉地铁2号线光谷广场站,提起它,人们都说这是一个奇迹。一座标准站,每天承载着近20万人进出,客流持续全线第一;开通四年多来,保持着安全生产平安无事故的纪录。不少人都说,在这座车站工作的值班站长都有一颗“强心脏”。
一座地铁站,配备4名值班站长,24小时值班,实行轮班制。2012年底开通至今,光谷站的值班站长已历经四代,共9名。第一代值班站长董轩、余珺、祝泉、梅晶;第二代潘媛媛;第三代郭小琛、郭慧;第四代则是黄喆、吴珂。“每个站长都有讲不完的辛苦故事,”站区长胡海宏介绍她的爱将们时笑道,正因为在光谷站锻炼过,这些站长都成长为地铁的技术骨干。
“当光谷站的站长,既需要能力,还需要勇气。”这是业内公认的最累的岗位之一。翻阅历任值班站长简历,绝大多数都具有地铁客运服务9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备4年以上的站长资格。光谷站的工作量,是其他普通车站的两至三倍。
昨天早上,记者跟着黄喆,就看她马不停蹄地同时处理N件事,笔记本上记录得密密麻麻。查看她的微信计步,值夜班就已经有一万多步,如果是值白班基本有2万步,如果遇上大客流,那全天基本就是在不停行走,就像一颗停不下来的“陀螺”。
在标准站内,
如何应对20万的客流
目前,光谷日均客流近20万人次。典型的标准站设计、站前折返、客流走向单一、每年呈6%以上的客流增长率……这些因素使光谷广场站的乘客输送任务难度大大增加。
胡海宏细数了一年中光谷站要遇到的大客流种类,“每天早晚高峰的通勤客流,这部分乘客非常成熟,刷卡进站,很有序,”她介绍,另外每逢元旦、清明、端午、中秋、国庆、跨年夜等,是以学生为主的休闲购物、观光客流;每年寒暑假学生离汉、返校客流;3月和10月的公务员考试客流;再包括商业活动聚集的客流等等,“几乎每个月都会遇到大客流。”
2012年12月底,2号线开通之初,全新的地下站设施设备、陌生的工作环境和远超预期的客流量,挑战巨大。首批入驻的值班站长梅晶带领同事们,摸清车站所有设施设备情况,再分头到各出入口观察乘客动态,实时统计客流情况,多次讨论客流流线,摸清容易堵塞的环节。经过近一个月探索比对,针对客流最大的C出入口,得出了节假日大客流期间需限流、加强防护、引导乘客避免进出站交叉行进的结论。这套方法被沿用下来并做了改进。
2013年11月,武汉地铁集团公司领导在现场调研大客流后,当即决定在地面增设售票厅,安装10台自动售票机、增设3个充值窗口;车站东西出闸机分别外扩10米。如此一来,车站付费区面积增加近120m2,新增5组进闸机。
2015年3月26日,受赏樱潮和清明小长假叠加的影响,光谷广场站客流突增,车站启动大客流应急预案,通过站外限流、站内疏导、广播引导、增设临时售票点等方式,完成了29.6万乘客的客流输送工作,创下了武汉地铁车站单日最高客流纪录。
面对常态化的大客流,车站制作了《车站客流导线图》和《大客流任务卡》,编制客流组织方案,规划客流导线和人员定位。这“一图一卡”截至目前已更新了20多个版本。
成为地铁人才的培养基地,
以“光谷人”为荣
一个仅20人的班组团队,要跟近20万乘客打交道,光谷广场站现有客运服务人员45名,平均年龄24岁,女员工65%。
“在光谷站培训、工作过的地铁员工,四年多来已有300多人。”胡海宏说,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各车站的中流砥柱。
“光谷站的这群90后孩子们太令我感动了,”胡海宏感慨道,他们身上都有一股“光谷站精神”。
当记者问及何为“光谷站精神”时,胡海宏和黄喆异口同声道,“不怕苦,不怕累,能吃亏。”
只有在光谷站工作过的人才懂得这9个字的分量,经过光谷大客流的洗礼,对于地铁人而言,是一种荣誉。对于光谷站的地铁人来说,安全送走每位乘客是他们最大的责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