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周黑鸭“屡打不绝”:最多时曾达100多家
2013-12-11 09:17:25 来源:楚天金报

原标题:工商查处打不倒他们 法院判决拿不掉他们

     图文:假冒周黑鸭横行武昌站底气何在


图为:工商执法人员收缴了一堆假冒招牌 (邹斌摄)

记者张艳 赵贝

本报关于武昌火车站区域10家假冒“周黑鸭”店长期存在的报道刊发后,引发持续关注。在本报有力的舆论推动,以及工商执法人员的打击下,山寨店一时间纷纷更换招牌。

打假看似取得一定成效,但无论执法部门还是周黑鸭公司本身,都流露出担忧。因为,根据以往经验,风头过后山寨店又会卷土重来。“猫捉老鼠”的游戏旷日持久,执法部门和企业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但假店几年来安然无恙。

让这些明目张胆的假冒门店从武昌火车站消失,为什么这么难?背后的缘由引人深思。

工商执法为什么屡不见效?

几年来,工商执法部门一次又一次出击,但为何还是难以拿下假店?

对此,武汉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假冒“周黑鸭”门店,工商部门打假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区内的100多家假店陆续消失,但武昌火车站区域成了一块顽疾。

据了解,对侵犯“周黑鸭”等驰名商标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几乎成了执法部门的例行公事。

“我们只能根据相应的法规行事,但目前看来,假店侵权行为恶劣,但违法成本确实很低。”武汉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局李主任介绍,假店涉嫌违反了《商标法》、《不正当竞争法》、以及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相关规定。但根据有关规定,工商执法部门一年内对侵权商户罚款不超过两次。

首义路工商所工作人员证实,只要是工作日,几乎都会到武昌火车站内巡视。“但总是今天去打假,假店接下来关两天,然后又照常侵权。”尤其在执法人员下班后,以及休息日时,假店更是肆无忌惮。执法部门对假店店主开罚单,不少假店爽快认罚后,又照样侵权不误。为了应对工商部门没收招牌的查处方式,有店主干脆将招牌做成了活动字,每当执法人员前来时,便拆卸下前面的“周”字。

武汉市工商执法部门的不少工作人员也疑惑:无论是汉口火车站,还是精武路的假店都打下来了,武昌火车站的打假方法与之前相同,甚至力度更大,为何却打不下来?

店铺是否该租给山寨商户?

本报连续两天的报道见报后,不少热心市民打来热线电话,或是在网上留言,为周黑鸭在武昌火车站打假支招。

市民张先生致电本报表示,此前北京火车站也曾假店横行,后来火车站就此对物业予以处罚,出现假店就把责任追究到物业管理方,假店横行的态势便戛然而止。他建议武昌站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

对此,武昌火车站的物业管理方博强实业公司表示,在假店聚集的车站负一楼,涉及到多部门管理,其中博强公司的物业范围内,仅有名为“周乐黑鸭”的店铺。博强公司称,该店在工商部门有注册登记,甚至还有正规注册商标,作为物业方,他们无权对店家进行干涉。而其他的假冒店铺,则属于其他公司的管辖范围。

武昌火车站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也称,车站内的铺面涉及到多个单位,作为综合办在经营管理方面行使的职权有限。

法院判决怎奈何不了他们?

作为被侵权方,周黑鸭公司公关部经理金文斌介绍,2008年,随着公司品牌知名度的逐步提升,假店越来越多。

在执法部门的努力下,最初的100多家假店都消失了,但唯独剩下武昌火车站的假店却屡打不绝。“我们也试着寻求法律途径。”据了解,周黑鸭公司曾多次与侵权商户对簿公堂。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假店店主也在研究法律,试图钻法律的空子。

起诉的假店负责人明明为王某,法院立案调查后,往往判决还没下来,“狡猾”的店家又将负责人换成李某的名字,因为判决只能针对个体户本人,法院下达的判决书遭遇执行难。

在打假的持久战中,周黑鸭公司副总经理郝立晓感叹,在打击假店上,花费了企业巨大的人力、物力。

2010年,周黑鸭将之前的红色招牌更换成现在黄黑相间的模样,但真店还没有完全改装完毕,山寨门店的招牌却已经换好了。

面对武昌火车站的假店屡打不绝,周黑鸭公司有些无可奈何。

公然违法的底气来自哪里?

山寨周黑鸭横行,一方面伤害了企业的利益和声誉,另一方面也伤了消费者的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应斌认为,在火车站这样的窗口地带,外地人很多,时间匆忙,对周黑鸭的品牌认知不清楚,很容易买到假冒的周黑鸭。

近几年,周黑鸭在广告投放和品牌推广方面,效果不错,这也让山寨周黑鸭通过违法或者打擦边球的方式,获取了较高的投机收益。

应斌同时指出,假冒行为涉嫌商标侵权,此外,周黑鸭本身也可有意识地采取一些商标保护策略,比如把名字相关或接近的商标全部注册,使别人无可乘之机。“关于火车站假周黑鸭侵权事件,武汉市曾有过一个明确的法律判决。从法律角度来讲,现今的法律、制度是很完善的,问题是贯彻和监管有障碍,相关部门的权责也应该进一步划分明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黎江虹认为,“傍名牌”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无论是从消费者知情权或是公平交易权,都可以确认,但由于目前国内不正当竞争行为太多,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处罚力度小,发现此类行为只是罚款了之,使得违法成本很低,因此会出现屡禁不绝的现象。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