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寒门出贵子的话题时,不能忽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巨大的经济文化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的消失,远远不是个人的努力就能够实现的。
“寒门难出贵子,体现的恰恰是对奋斗者的公平”。最近一篇网文被不少人转发,作者提出了一个挑战公众日常认知的观点:寒门之所以难出贵子,很重要的原因是寒门的父母不努力奋斗、上进。“如果你不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你的孩子也很难实现他的梦想,把自己的梦想嫁接在孩子身上,越来越不现实。”
父母不知道努力奋斗、上进,“等到孩子没出息的时候,就开始抱怨阶层固化,却忘了别家孩子的父母搏命的时候,你在钓鱼、打麻将、玩游戏”。意思也就是说父母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的营造,给予孩子的家庭经济文化资本,对孩子成长的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进入现代社会,家庭经济文化资本在孩子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是,寒门身处的社会底层与城市精英阶层所能提供的家庭经济文化资本,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这远不是家长的奋斗、上进就能改变的。山区农村家庭与北京中产家庭所能给孩子提供的经济文化条件,能比吗?又哪是喊几句要努力奋斗,就能够轻易改变的?与社会精英阶层相比,底层的奋斗过程更为艰难,限制上升的天花板更低,“奋斗18年才能和你喝咖啡”并不夸张。
当我们谈论寒门出贵子的话题时,不能忽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巨大的经济文化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的消失,远远不是靠个人的努力就能够实现的。它受制于多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国家的制度性安排等。
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努力、不上进的父母,他们整日打麻将、玩游戏,但更多的父母为了生存、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各行各业辛苦打拼。他们可能是骑行在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也可能是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员……他们的孩子很难在大城市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有机会成“寒门出贵子”的故事主角,你如何忍心指责他们的父母不努力、不上进?
甘肃残疾考生魏祥成长在有着苦甲天下之称的定西,在父亲早逝、自己下半身瘫痪的情况下,考上了清华。他的故事无疑是自强不息的典范,很能说明寒门也能出贵子,但不具有普遍性意义。难道能因魏祥的逆袭,便指责大多数贫困地区的考生和父母不努力,不上进?
寒门难出贵子对奋斗者公平的观点,还无视了教育的起点公平。教育对于社会公平来说,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而基础教育公平又是教育公平的关键。但目前地区、城乡教育差距仍然比较大,大学扩招以来,重点院校中农村生源的比例在下降,2000年前后,北大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甚至降到一成左右。直到近几年来,国家层面推行面向贫困地区考生的专项招生计划才有所改善。国家为什么要推行这一“教育扶贫”政策,正是因为看到基础教育阶段的不均衡所导致的贫困地区学生难上好大学的问题。否则,还有必要搞什么专项计划吗?
鼓励人人奋斗,以奋斗的姿态撬动现实的坚冰,改变人生命运,是一碗浓浓的鸡汤。但是,个人成功不只依赖于个人的奋斗,还有赖于各种社会条件,有赖于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有时候,运气都可能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生活在农村或者城市,东部或者西部,人生道路上的起点是不平等的,也不必强求均等。政府为每个人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让每个人公平地享有个人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资源,公平地享有竞争机会权,更为重要。
选择性忽视教育资源的不公,忽视不同阶层之间经济文化地位的巨大差异,以及制度安排的缺陷,高喊奋斗改变命运,试图回避社会的制度性不公,是一碗毒鸡汤,也缺少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