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把手”要亲自抓改革
◆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一把手”无疑是决定性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
◆ “一把手”的名利观就会成为影响其能否主动抓改革、亲自抓改革的重要因素,如果“一把手”不能亲力亲为抓改革,而是畏首畏尾,其他干部和群众再努力也会事倍功半
◆ “一把手”亲自抓改革讲世界观,要正确看待改革、处理好改革与为官的关系问题
◆ “一把手”抓改革讲方法论,要抓“改革全过程”,不仅要抓好起点,抓好进程,还要抓好终点,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方案都已出台,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到攻坚拔寨的“决胜阶段”。要想最终打赢这场决战,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勇于担当和大胆作为,至关重要。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一把手”无疑是决定性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扑下身子,狠抓落实。
“一把手”亲自抓改革,怎么抓?这也有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讲世界观,就是如何看待改革、处理好改革与为官的关系问题。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困难,很多是体制机制不合理造成的,因此当下的改革不同以往,要啃硬骨头,要过险滩,会遇到风险。
也因此,“一把手”的名利观就会成为影响其能否主动抓改革、亲自抓改革的重要因素。为党分忧、为国担当、为民请命、敢于碰硬、大胆改革是一种态度;我字当头、好人主义、洁身自好、像“算盘珠”一样等着上级拨,甚至中央拨了还“不愿动”,是另一种态度。作为党最信任的“一把手”,对待改革必须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要有“提着乌纱帽去碰硬”的勇气。如果“一把手”不能亲力亲为抓改革,而是畏首畏尾,其他干部和群众再努力也会事倍功半。
讲方法论,就是“一把手”抓改革,要抓“改革全过程”,不仅要抓好起点,抓好进程,还要抓好终点,真正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抓起点,就是“抓思路、敢拍板”。思路决定出路。主要领导为官理政、开展工作,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出主意、拿思路。各地区各部门的“一把手”必须把“顶层设计和抓思路”放在突出位置。只有带领大家一起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改革才能顺利展开,有序推进。
好的思路从哪里来?
一是来自对中央精神的准确把握、深刻理解。作为“一把手”要主动对接党中央的各项改革部署,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从中汲取“决策智慧”。
二是做好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把手”要拿出好思路,必须抓好抓实调查研究工作,搞清楚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决策题材”。这样,拿出来的方案才接地气,实施起来才有底气。决不能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更不能照葫芦画瓢,盲目照搬照抄。
三是向群众学习,坚持开门谋思路,广泛征求干部群众关于改革发展的好意见、好想法、好思路,从群众中获得“决策营养”。
抓过程,就是“破难题,抓推进”。过程决定成败。改革不会自然而然成功,必须狠抓推进。
其一要明确改革推进的方向和目标,凝聚改革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领导改革的“司令官”,“一把手”要重视在改革方案执行过程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其二要善于运用督查的方式抓好改革推进。“一把手”要把重大改革、重点项目牢牢抓在手上,既要抓部署,更要抓督查。要通过全过程跟踪、全方位督查,确保改一项成一项,不能也不允许懒于监督、疏于督查,进而导致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烂尾工程”。
其三要统筹协调。“一把手”要统筹安排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学会弹钢琴,善于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稳定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要注意调动各方面、各领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激发基层改革活力。要加强改革协同,突出抓重点难点,配套推进其他改革。
其四要带头敢于“碰硬”,在破解改革难题上敢拍板,勇担责。只有“一把手”敢于亮剑,身先士卒,其他干部群众才能无所畏惧、冲锋陷阵。
讲“抓终点”,就是要抓好落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防止“虎头蛇尾”。改革方案再好,不抓落实,不见实效都等于无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落实,坚持一竿子插到底,推动改革精准落地。对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要旗帜鲜明抓落实,不能也不允许搞选择性、变通性改革,更不搞“会议式”、“文件式”改革。要用好问责利剑,通过签订责任状、承诺书,把主要负责同志抓改革落实的责任明确下来,并层层传导压力,对履行责任不到位、不担当、敷衍塞责、延误改革的,要严肃问责,从而倒逼责任归位、落实到底。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一项最紧迫、最繁重的任务。越是到了深水区、攻坚期,越要发挥“钉钉子精神”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一把手”要责无旁贷地履行好领导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天职”,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文/韩保江 刊于《瞭望》201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