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共同发布《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其中透露,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对义务教育质量尚存的短板进行了聚焦,主要存在学生课业负担重、教师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四方面问题。其中,21.5%的四年级学生每天语文作业耗时超1小时。(5月4日《北京青年报》)
教育犹如修筑大厦,大厦修的好与坏,取决于整体质量的好与坏。同样,教育质量的好与坏,取决于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因此,这些“耗时、超时”的“短板”不该让孩子来补。
教育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不应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包袱”。所谓“寓教于乐”,就是指在“传道”的过程中,感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快乐;在“授业”的过程中,享受拥有“一技之长终是福”的快乐;在“解惑”的过程中,明白“颜如玉、黄金屋”的快乐。而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报各种校外辅导班,尽可能的占据孩子的课余时间,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让各种课余补习班成为孩子在学习上的“包袱”。
教育要讲究“效率”,而不是“耗时间”。教师教育要紧紧抓住课堂,利用多媒体灵活有趣的进行探究式教学,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让孩子在课堂学习中学到应学的知识,以此达到教学的目的。然而,目前一部分教师这种探究式教学的能力不够,所学专业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教育水平不高,只会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延长”教学时间,用这种耗费课余时间的“作业”来完成所谓的“教学”。久而久之,这种学习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厌烦学习,闻“学”而逃之。
教育要注重全面发展,而不能只注重智育畸形发展。鲁迅曾说过:“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采蜜和教育都是一样的。在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孩子身上,教育要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满与和谐。在这种和谐里,应看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情感的、身体等的完善。而一味的追求智力教育,只会让孩子成为教育的附属品,长时间的“耗时”学习,不仅会增加孩子厌学、倦学的熵值还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因此,教育不能用消耗孩子课余时间的“长度”来提高教育的质量,而要在教育教学的“厚度”上提高教育的质量。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安排,适当合理的报一些特长班,缓解学习的压力;教师教育要创新教学方式,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完成作业,为孩子减负;学校要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好图书馆、实验室等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使用率,为孩子学习提供平台。
总之,教育“短板”的补填,不该让孩子来补。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家庭、社会及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文/李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