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回去”,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要不得
2018-11-27 09:39:18 来源:汉网

近日,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做客央视节目,谈到“如果孩子被打,您支持他打回去吗”这个问题时,她直言“肯定会啊”相关言论迅速在全国各地的家长群中传开,然而有人支持,也有人持不同观点。对此,成都市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查处干警宋芮告诉天府早报记者,简单的支持打回去可能使打斗升级,“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如果处理不当,可能转变成施暴者。”(11月26日 四川在线)

如果每个孩子都“打回去”,校园暴力如何避免?学生的安全如何保证?以暴制暴是对孩子行为的不了解和不负责,会让孩子变得崇尚暴力。这种教育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自毁教育,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曾有儿童行为专家说,以暴制暴的方式是最不好,也是最无效的。很多家长有个误区,一见到孩子被欺负,就让他们去学搏击,希望孩子能打回来,并且提高身体素质不再挨打。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实际上,孩子在学校难免和同学发生摩擦,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矛盾也没有什么原则问题,大多只是一些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情,尤其是一些低龄儿童,打闹完全是无心的,一些小朋友刚刚被欺负,擦干眼泪,又会在一起玩的不亦乐乎,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因此,对于小孩子被欺负,家长完全可以以静制静,静观其变,将处理权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矛盾和冲突。如果家长盲目介入其中,反而不利于问题解决。

让高年级孩子“打回去”,也会给孩子灌输了丛林法则理念,可能会变得迷恋武力,长大后也会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践踏规则。然而,武力和反击并不意味着强大,只是饮鸩止渴。暴力从来不是解决办法的明知手段,更不是作为家庭教育的信条。

当然,对待校园欺凌必须零容忍,但是 “打回去”未必需要用拳头,更应该教育孩子用法律“打回去”。从小教育孩子不要忍气吞声,但是不忍气吞声的办法很多,比如报告老师,告诉家长,报警等。作为家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在同其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学习和了解什么时候可以适当争取,什么时候需要得体退让,这才是做孩子最坚实后盾的正确方式。(王颖)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