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2018-09-11 14:51:00 来源:
  冯存万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与非洲长久不衰的深厚友谊和精诚务实的合作关系,为成功举办这次盛大的主场外交奠定了基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深刻阐明了这次峰会的主题——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非合作历史悠久
  从合作论坛的组织形式看,中国与非洲的多边高层战略合作始于新世纪初。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谋求共同发展,在中非双方共同倡议下,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于2000年10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也由此正式成立。18年来,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员数量不断扩大、组织规模稳中有增,议题范围日趋丰富,已经成为卓有成效的国际社会合作典范。
  从合作论坛的历史渊源看,中非之间的珍贵友谊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在1955年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指出:“为了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作出贡献,亚非各国应该首先根据共同的利益谋求相互间的亲善与合作,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友谊历久弥新,在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中走出了一条相互信任,相向而行的合作之路。中国在积极推进与建设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受到来自非洲国家的正义鼓呼与鼎力支持,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也支持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维护本国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利益的正当要求,积极进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潜力得到空前释放,中国发展经济的经验和模式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认同、推崇、学习的模板,而中国也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等新型国际理念的指引下,积极回应第三世界国家的诉求,同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务实有效的合作。
  中非合作是新型国际关系样本
  中非友好合作前景广阔,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大有可为。中非合作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样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价值,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观察。
  首先,中非合作支持并引领南南合作。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谋求进步的重要渠道,也是确保发展中国家有效融入和参与世界经济的有效手段。南南合作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与经济合作,并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环境、中小企业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健康教育等产业领域的交流进步。作为南南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中国本着“平等互利、注重实效、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支持并参与南南合作;而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凭借突出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为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输入了经济、技术、理念等支持。
  其次,中非合作紧跟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随着交通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社会的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全球资源与收益的分配与整合更加具有大开大合、竞争激烈的特征。作为技术与经济低谷的非洲在全球化进程中也受到全面的挑战与激励,亟需通过科学进步及技术转移来促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与合作,既是解决当地国家和民众实际需求的大工程,也是紧跟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大手笔。比如,近年来中国的高铁技术实现质的飞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建立起了精准有效的高铁体系,并向非洲国家积极输入了高铁技术与管理经验。2017年5月,由中国建设的肯尼亚蒙内铁路建成通车,这条全长480公里的铁路,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从修建、运营到管理全是中国模式,一年多来蒙内铁路平均上座率超过95%,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
  最后,中非合作确保安全与发展同行。中国与非洲国家都具有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灾害频发的特征。中国通过科学技术领域的巨大进步,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也建立了应对体系,并将成功的经验及模式传递到非洲,共享技术成果,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重大生态问题,特别对于高脆弱性、高暴露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冲击力更为严酷。在非洲,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干扰破坏了非洲国家的生产与生活,形成对经济建设的巨大挑战。由于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及相对突出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中国于21世纪初启动南南合作框架下的气候援助。多年来,我国气象部门发挥科技优势,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气象设施共建共享,向津巴布韦、肯尼亚等非洲国家援建气象设施项目,包括42套自动气象站、100套人工气象观测系统等,还派出气象专家开展援非项目建设和人员技术培训,帮助非洲国家大幅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变化能力。在欧美国家等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者行动不力的情况下,以气象部门援助为代表的中国对非洲气候援助,在确保安全、促进发展等方面具有更加特殊而明显的意义。
  中非合作中有大量湖北元素
  多年来的中非合作中,就有中国湖北元素的积极参与。2007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决定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当年初,18名来自湖北省的农业技术人员赴塞拉利昂开展农业技术援助,以安陆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陈永德为组长的中国专家团队,克服了塞方准备工作不充分、项目资金缺乏、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因地制宜示范推广中国的农业技术,在水稻种植示范地里取得平均亩产450公斤、较当地的种植模式增产50%的骄人业绩。来自湖北的中国农业增产技术,为非洲的农民做出了技术增收的榜样,亮出了一条通往温饱富足的道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宜昌安琪酵母公司在埃及建了工厂,为当地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年产值3亿多元,真正地实现了造福当地的梦想,践行了中非双赢的理念。据湖北省商务厅统计,在中非合作的体系下,借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推进,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等上百家湖北企业带着资金、技术远赴非洲,修桥筑路、投资兴业,有力推进了湖北与非洲的合作交流。
  为推进中非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积极调动国内资源参与对非援助,深化稳固中非合作的体系与基础,在积极释放地方经济与技术活力的同时,也丰富了中非之间交流的途径与层次。而放眼全局,中非合作已经在多个层面铺开,惠及广大地方与民生,形成了强大而丰富的国际交流体系。
  携手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非洲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共同的发展使命,双方合作不仅对中国与非洲产生巨大的建设意义,对全球社会与国际体系也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当前世界瞬息万变,发展之路上挑战与机遇并存。中非合作具有牢固的历史基础和深厚的理念支持,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
  中国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作者为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
  【编辑 邢帆】
  (作者:冯存万)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