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中国的今天就是非洲的明天
2018-09-11 14:51:00 来源:
  王义桅
  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着眼中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提出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进入新时代,中国与非洲迎来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机遇。
  为何要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非洲经历长期探索,绝大部分国家都没有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现在的非洲,正迎来中国时刻:
  一是非洲正成为与中国开展基础设施和国际产能合作的示范。把中国资金、技术、市场、企业、人才和成功发展经验等相对发展优势同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市场潜力紧密结合起来,必将创造出新的发展奇迹。中国的现代化经验最为鲜活,与非洲合作政治基础最好,中国梦正激励和塑造着非洲奇迹、非洲梦。“一带一路”是世界的希望工程,非洲是希望的大陆,与“一带一路”进行目标、任务、经验、智慧对接最为积极。
  二是非洲可成为世界的粮仓,中非农业合作有助于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非洲可耕地面积近8亿公顷,开发利用率只占27%,与中国展开农业合作潜力巨大。中国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帮助非洲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完全可能在解决其温饱问题后,把非洲打造成“世界的粮仓”。非洲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在世界首屈一指,还可能成为中国中草药的产地,推动中医走向世界,服务于健康丝绸之路建设。
  三是非洲是中外模式互学互鉴的重要试点。尽管中国并不输出发展模式,而是鼓励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但非洲不少国家仍然急于复制中国模式。2010年,埃革阵(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的执政党)在多党议会选举中获胜后,着手制订并实施首个5年“经济增长与转型计划”,着力加强水电站、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造业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成为中等收入国家。2015年,首个5年“经济增长与转型计划”圆满收官。2016年起实施第二个5年“经济增长与转型计划”。这是学习中国“五年规划”的典范。埃塞东方工业园区内的华坚集团,给数千埃塞人提供就业机会,生产出口到美国的中高端鞋子和在非洲销售的低端鞋子,厂房标语“高度民主,理性决策,绝对集中,坚定执行”可以说是中国模式的写照。看到今天的非洲,中国学者也从中更坚定“四个自信”,借鉴非洲经验完善自身发展模式,中非发展模式互学互鉴蔚然成风。
  当然,对中国而言,帮非洲就是帮自己。中非相互需要,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非洲有近4亿人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还有4000多万人口需要脱贫。中非双方携手,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子孙后代承担的责任,是中非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非洲问题事关中国国家安全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非洲公共卫生问题,如埃博拉和艾滋病,通过人员交流,影响生活在非洲大陆和本土的中国人健康。非洲人口增长率很高,如果经济增长率不达到一定水平,大量年轻人失业,将成为世界性问题,给中国在非洲投资和海外利益造成冲击。非洲既是希望的大陆,也是充满挑战的大陆。非洲的中国时刻,是我们着眼全局,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机遇期。
  如何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应当坚持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战略对接、装备制造业合作等。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格局中,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拥有处在世界中端的工业生产线和装备制造水平。在这方面,法国等发达国家处于高端水平,而“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尚处在工业化的初期。中法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是全球产业链首尾相顾。将中国的中端装备与法国的先进技术和核心装备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前欧洲殖民地国家)的第三方市场,弥补了中国在语言、法律与运营等环境上不熟的短板,使三方优势都得以很好发挥:于中国而言,意味着存量资产得到盘活,产业链迈向中高端;于法国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出口与就业;于第三方市场而言,则意味着获得更高性价比的装备与工业生产线,满足自身工业化的需求。因此,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使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桥梁角色凸显,以南北合作推动南南合作。
  最持久的合作往往是各取所需的合作,会产生1+1+1>3的效果:联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际产能和第三方合作,将会调动更大范围的全球力量,甚至有可能成为化解世界经济颓势的钥匙。中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是“各得其所、互利共赢的好事”。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是国际产能合作的系统效应体现。中欧合作开发“一带一路”市场前景广阔。
  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面临二元性挑战
  西方殖民以来,非洲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很少,非洲内部贸易只占非洲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不到15%。“一带一路”有助于纠偏殖民体系下非洲国家与宗主国之间分割的纵向联系,加强非洲内部的横向联系。非洲被殖民以后,逐渐成为了西方国家的资源和原材料的来源地。“一带一路”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入手,以点带线,以线带片,让非洲市场联通起来,从而帮助非洲获得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工业化,真正脱贫致富。除了内部的互联互通外,“一带一路”还会给非洲带来两大效应:陆海联通,洲际联动。
  目前全球八成的贸易往来要借助海洋,七成以上的GDP来自沿海地区一百公里地带。因此,近代由欧洲人开创的全球化实际上是海洋型全球化,广大内陆国家难以分享这种全球化的红利。五年前,习近平主席在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意在扭转这种不平衡的全球化。蒙内铁路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通过陆海联通让肯尼亚内地和东非寻找到出海口,融入全球价值链,进而实现经济腾飞。蒙内铁路是肯尼亚投入使用的第一条标准轨铁路,开创了肯尼亚铁路建设新的时代。洲际联动,更是让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通过印度洋、北非和地中海、中东地区融入欧亚大陆的振兴——丝绸之路的复兴。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将在未来十几年内取代非洲的比较优势,“一带一路”就成为了非洲实现工业化必须抓住的最后的机遇。此外,“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中国模式也有助于改变非洲国家被边缘化的处境。在一些内陆的发展中国家,按市场经济规律是很难获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但是中国的国有企业、银行可以提供开发性金融贷款,从改善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培育市场经济所需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中国能为非洲国家提供第一桶金,改变它们被全球化边缘化的命运。
  “一带一路”的成功也折射出时代矛盾——世界公共产品供给缺口日益扩大。而“一带一路”旨在解决人类重大关切,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就使得它获得了最高合法性。例如,世界上11亿人尚未用上电,其中非洲就有5亿,中国国家电网长距离、特高压输电网能够实现成本最小化,若将此升级为全球能源互联网计划,势必会推动人类共同现代化。在TTIP、TPP和再工业化等无果而终或遥遥无期的情形下,“一带一路”倡议就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后最可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倡议,引领了世界经济走出低迷、振兴国际和区域合作的大方向,也给全球投资者带来了希望。据美国彭博社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将新增30亿中产阶级。
  总之,“一带一路”正在改变非洲命运:从被全球化到全球化的本土化,帮助非洲从政治上站起来到经济上站起来,真正去殖民化。中国的今天就是非洲的明天,这正是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原标题为《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今天就是非洲的明天 》
  【编辑 邢帆】
  (作者:王义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