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吉岛游船翻沉事故中读懂“中国精神”
2018-07-10 23:36: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普吉岛游船翻沉事故中,四位在泰国旅行的武汉研究生加入了当地志愿者团队,通过媒体报道,她们的事迹开始为众人所知。

事故发生时,这四位学生本计划在泰国旅游,听闻事故后直接改变行程,也就是说,她们很清楚自己的选择,非常主动地加入了援助行动。促使她们做出这个决定的,是同胞之情,对遇难者家属的牵挂,这都是很本能的情感,她们说:“这个时候,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医生,必须要尽一份力。而且,在异国他乡,这些家属、这些遇难者,他们肯定也需要同胞的关怀。”

这样的事迹,放在任何国家,用任何眼光衡量,都叫人称赞。她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其中三位是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并没有刻意的要维护什么形象,只是非常真诚地想要为同胞提供帮助。如果只是日常,也许不会有哪个媒体去关注这些中国学生的真实面貌,她们的形象散落在各种“出国留学”“出境游”的模糊群像中,与各种“中国人素质”的刻板印象捆绑。

事故只是极端情况,由此促发了许多闪亮壮举,但我们恰恰因此看到了最真实的人。7月5日,当巨浪来袭,河南信阳小伙子张皓峰将女友送上救生船后,并用自己的冲浪板救下一对老夫妻,随后又把自己的浮力球让给船员,在经历九死一生的困境中,直到次日早上他才获救。有人说这是“现实版的泰坦尼克号”,在很多人印象中,面临生死之际还能保持秩序、保护弱者,那是“英国绅士”的表现,但我们并没亲眼见证“泰坦尼克号”,却亲眼目睹灾难来临时,像张皓峰这样的中国小伙如何舍生忘死地去帮助、去拯救他人。

相比于日常,灾难事故中的各种表现,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国民性”。一直以来,有一种关于中国人“国民性”的论调认为,如果泰坦尼克号在中国沉没,中国人可能都会你争我抢,老人、妇女、儿童可能都不会获救,但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而且恰恰相反。在公开的讨论中,“国民劣根性”的说法张口就来,已经成为不经思索的陈词滥调。当我们讨论中国人的精神时,到底是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眼光,是选择戴上洋眼睛,还是自己去真实地观察、切身感受,这是一个问题。

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也是人口大国,今天,世界各国遍布着中国人的足迹,相应的,中国人的形象会被不断放大,被各种解读。关于中国人的形象问题,不同的文化、观念、国情都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尤其是在一些刻板报道中,中国人出国在外的各种行为举止,会按照一些刻板成见加以描述,在一些模糊的群像中,我们会感觉画面中的那些中国人爱争、爱抢,其实回到现实中他们也许很善良、热情,有的人说话嗓门大,但在利益攸关甚至生死攸关时刻,却会最先想到别人。

这次事故中,感人的事迹还有很多,甚至许多的故事已经淹没,没有得到发掘、报道。这四名武汉研究生,河南小伙张皓峰,他们不是个例。在汶川地震中,许多志愿者捐钱捐物,奔赴灾区现场进行救援;在天津港事故中,大批市民志愿献血,不眠不休照顾伤员,这些闪亮的故事中,都是你我一样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他们身上展现的都是真实的中国精神。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