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莫让“战场”变“秀场”
2018-06-27 10:00:00 来源:荆楚网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组织帮扶单位派驻的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以及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主任等进行脱贫攻坚知识考试,并对考试成绩60分以下的干部进行通报批评。消息一出便遭到了一些媒体和基层群众的“嘲弄”。

应该来说,通过考试的方法去规范基层干部在精准扶贫当中的一些行为,避免因标准不一而造成的重复返工,出发点是有利工作,但为什么却会在实施后遭到质疑?此事乍一看去无可挑剔,但细细琢磨却有些“作秀”痕迹。一来扶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冲刺阶段,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还在考一些相关知识就显得浮于表面;二来扶贫工作是一件复杂而精密的工作,既要能够找准“病灶”又要能够“对症下药”以养根本,仅仅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只考知识不考实际,就让人顿生纸上谈兵之嫌。

更何况在当下的实际工作中,这种情况还不是个例。有的地方,花费大量时间组织扶贫干部集中培训,让干部背诵“精准入户调查二十问”、“脱贫攻坚迎检解读”之类,就是为了营造一种“专业”、“钻研”的假象;有的地方总要到年节才去贫困户家“探望”一次,临走时还要“留影纪念”,就是为了给“亲民形象”留个痕迹……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战场因为少数人的“私心”变成了秀场,这值得我们每个人进行反思。

当明白扶贫攻坚是为了消除贫困,这是关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也是硬任务,我们既不能有丝毫松懈,更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以“实绩”定英雄。比如我们在思考考试的时候就当以贫困户的增收状况、满意度、获得感为出发点,从考知识到考能力、考贡献。这样才能从导向上扭转以往“人浮于事”的现状,避免把扶贫心思放在“作秀”上,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应付这场向贫困宣战的大考。

除了导向要实,行动更要实实在在。那么如何在平时扶贫工作中体现这种“实”的真意。这就需要打破原本“成绩在考”、“给钱了事”的应付模式,使干部真正融入到扶贫户的生活中与百姓共吃同住同干事,通过查知致贫根源并身体力行地去跑项目、帮技术,方可“察问题于细微中,留真情于群众间”,使帮扶对象走上脱贫致富路。

还有一些事情看起来跟脱贫摘帽没有直接关系,但事关群众冷暖就必须要做。比如,帮贫困户换灯泡、修龙头,看似和脱贫无关,但解决起来干部有价值实现感,群众有获得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帮扶干部超常规的付出,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会增加情感认同,形成扶贫合力。对此,扶贫干部也当树立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责任感,在扶贫工作中既抓显绩也抓潜绩,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导向,勤勤恳恳的劳动付出,真真切切的情感滋养让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来源:荆楚网

作者:肖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