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辈子玉米都回不了本”不好笑
2018-06-08 11:00:00 来源:荆楚网

  治理成本高,修复缺标准,再利用成困局。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地探访重金属污染土壤示范修复区发现,土壤污染治理成本高、标准不统一、再利用较难等问题正成为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拦路虎”。其中,以南丹县环保局有关负责人所说为例,红星屯项目治理面积约66亩,该段治理工程审计结算价格是407万元。有农民感慨:“种一辈子玉米都回不了本。”(6月7日 新华网)

  文中“种一辈子玉米都回不了本”事实上还得再添上三个字,即“种一辈子玉米都回不了治污成本”。66亩地,大概每亩投入6.1万多元,治理工程审计结算价格是407万元,还真是没有必要“死马当成活马医”,做“亏本”买卖。然,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假以如此,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明天在哪?暂且抛开文中被污染土地因为该村屯附近曾有几十家选矿点,由于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排以及尾砂随意堆放,造成了土壤中砷、铅汞的含量超标,地里长不出庄稼这一外因所致。笔者以为,“种一辈子玉米都回不了治污成本”不但不好笑,更是略显悲怆。

  近年来,镉大米事件不时的引起公众关注和恐慌。究其原因,由于土壤镉含量超标,导致大米里镉超标,而食用了镉大米,可能引起痛病,镉在肾脏中累积,最后导致肾衰竭。更可怕的是,即使停止食用高镉大米,肾衰症状依然会持续。关乎民众的身体健康,恐慌有何不可?但问题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镉从何来?慌不择路是势急心慌,顾不上选择道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为了光鲜的GDP数据,经济上去了,污染也没落下。据相关数据,2017年,全国法院共受理各类环境资源刑事一审案件21241件,审结20602件,生效判决涉及人数17965人。藉此可见,先污染再治理并非标准的问题,监督前置的诱因。

  曾有业内人士认为:“不依靠巨大资金投入,而代之以改变土地使用方式、加强监测监控、不让污染发展,看似是土壤修复行业的利空,其实是用更科学的方法管控和治理土壤污染,避免在底数不清、标准和技术不完善、商业模式不清晰的情况下盲目大量投资,长远来看是行业的利好。”虽然,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从2010年的10多家增加到近1000家,从业人员从约2000人增加到近1万人,项目数量累计达300多项。总体看土壤修复产业在技术储备、人员队伍等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但近千家企业,平均每家企业仅10人左右的规模,根本解决不了污染的“口渴”。

  诚然,土壤污染治理形势严峻、情况复杂这是一个不争事实。当前,就连发达国家也无法解决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成本过高的问题,这意味着盲目治理和修复是完全不可取。为此,不妨以“种一辈子玉米都回不了本”为引子,试试“防”与“治”相结合,建立生态文明考核体系,转变地方发展唯GDP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健全制度,修订法律法规,完善土壤污染标准、修复等各项标准;理顺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建立流域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土壤环境损害的赔偿、补偿制度,实现多部门监测网络;加快土壤治理和修复技术研究,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从思想根源上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土壤经不起污染,这是对当代负责,对后代负责。“种一辈子玉米都回不了本”需要对土壤污染一个冷静思考。愿所有的监管部门能强化土壤环境监管职能,愿所有地方管理者能转变发展理念,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来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