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2018-06-04 11:56: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维度,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全方位指引着中国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在21世纪的今天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其中就包括文化建设这一重要的建设维度。

马克思的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源头开启,首先论证了文化这一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然后探索出了文化这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讲述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人类在什么阶段就有什么性质文化的科学论断;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文化职责就在于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经久不衰,焕发出不朽的理论光芒,成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多元文化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

项久雨文梓浩

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越是发展,社会思潮就越是多样,就越要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与巩固。在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社会经济、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等日益复杂多样,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不断加强,人们的思想观念向着更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进步。一方面,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实践者密切联系实际,不断更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久弥新,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永恒的真理光芒,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发挥着指导作用;而另一方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在社会思想领域出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必须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与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斗争,在各种思想理论的争论与激荡中吸收精华成果,不断充实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既尊重不同、包容差异,也勇于亮剑、密切斗争,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感,在多元多样中凝聚思想共识点,从而凝聚起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就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何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与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就是指导思想层面的“一元”性。“对于思想文化领域,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会占领”。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相匹配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而发展内容的时代性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发展目的的人民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根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思想文化,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化的目的性问题直接关系到文化的性质、文化为什么人服务,直接关系到人的立场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文化的权力属性问题。只有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文化,才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就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个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是凝聚民族合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其次要落实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广大干部、广大模范、广大青年等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动作用;同时要以创新广度来对待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加强理论观念创新,“开放发展、全面创建”,用观念的更新来带动行动的升级,也要加强行动方法变革,“两学一做”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家风”主题教育等创新形式的教育形式让精神文明建设生根发芽。

  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主旨,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枢纽作用。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就必须将化虚为实,通过教育发力、舆论引力、实践动力、制度合力等共同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和导引作用,既有软性倡导,也有硬性规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体现,凝结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夯实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文脉根基

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古为今用,方能彰显文化价值;总结更新,方能提供文化动力。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史书,我们党一贯善于总结和学习历史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既要创造形式,让传统文化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传承传播;又要提取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部分萃取出来,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文脉传承根基。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来指导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思想支撑,筑牢当代中国的文化长城。(项久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文梓浩,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日报6月4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