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迪·莫吉尔说:“孩子不是父母的作品。”但在现实生活中,太多孩子活成了父母喜欢的样子,变成了父母转嫁焦虑的载体,成为了一件让父母满意的作品,而孩子内心却是不开心、不快乐的。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看着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容,家长们不妨慢下脚步,思考下如何调节自己的焦虑,如何让孩子的快乐更长久。
在生活中,人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培养孩子。从未出生时的莫扎特音乐,到含着安抚奶嘴的早教课程,再到提前进入幼儿园开始学前教育,以及之后源源不断的课外辅导班、艺术培训班,可以说,孩子从未出生就开始了“竞争”。尤其是当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会背诵唐诗三百首,就能认识地图上每一个国家国旗,就可以独自演奏美妙的音乐,家长便更加坚信让孩子“忙碌”起来是必须的,是不容商量的,哪怕孩子不愿意、不喜欢。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让孩子拥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只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因为在他们眼里,现实太残酷了,输在起跑线就一定会输掉整个人生,未来会找不到高薪稳定的工作,买不起房、开不起车、娶不起媳妇等等。可事实真会这样吗?当然不会,这一切不过是家长自身焦虑的投射。“小时候,我梦想成为音乐家”,因为没有实现,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现在的我工作很辛苦,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所以自己的孩子必须没日没夜的努力学习;“现在的竞争压力太多,要是拥有一技之长会好很多”,于是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家长把自身所经受的压力传导给孩子,于是,孩子便成为疏解焦虑的载体。
实际上,让孩子生活在大人的世界,承受着大人的压力和焦虑,超负荷的学习生活,并不能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反而会让孩子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加之并不充足的睡眠时间,最终只会拖垮孩子的身体健康,甚至心理健康。比如:北大留美毕业生10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为了就是控诉父母“控制了我30年”,而且他的万字书控诉,勾起了很多网友童年的心理阴影。更有甚者,有些不堪重负的学生采取结束生命的极端方式来避免让父母不满意。由此可见,家长的焦虑已经是孩子不可承受之重。
其实,孩子起步晚从来都不能和失败划等号,而赢在起跑线同样也不等于成功。比如:“导弹兵王”王忠心,虽然只有初中学历,可凭借自己的刻苦钻研,被聘任为火箭军士官学校的“客座教授”,成为战士当教授的第一人。再比如:散文《伤仲永》的主人翁方仲永,他自小颇具文学才华,写出的诗句让县里人惊叹不已,可就是这样一位从小就领先其他孩子的天才少年,长大之后也与普通人无异。对此,培养孩子,别在起跑线上过分忧虑。因为站在起跑线上就背负太多的焦虑,有时会成为动力催人奋进,有时也可能成为负担拖慢前进的脚步。
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首先应该找到合适的方式疏解自身的焦虑,或在阅读中放松心灵、或在奋斗中不断进步,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如此既能转移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也能发挥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其次,家长应当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自身需求,适当给予孩子空间和自由,并辅以必要的引导,帮助孩子确定学习目标、努力方向,并鼓励孩子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坚持,如此才能在教会孩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兴趣、毅力、希望、乐观等品质,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成为真正适应社会的强者。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切莫让焦虑“压迫”孩子。要相信,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健康、快乐的童年,孩子终会还家长一份满意的成长成才“成绩单”。
来源:荆楚网
作者:艾佩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