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雅小朋友去世后,一场新的舆论风暴却酝酿形成。起先家长被指责“重男轻女”耽误小凤雅病情救治,而后志愿者因为不顾事实渲染情绪被声讨对小凤雅家长造成了二次伤害。事件最终以网友道歉,家人上诉结尾。一场救人的募捐演化为一场纷扰的闹剧。
当浪潮退去,更多的隐性问题也开始浮现,更深层次的反思也应该开启。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线上募捐作为慈善的一种新模式,因为形式多样、流程简单、便捷可操作而被广泛采用。从“罗一笑事件”到“同一天生日事件”再到如今的“王凤雅事件”,每一次网络募捐都引发一场全民的热潮,但无奈的是,网民的一腔热血常常变为一地鸡毛。
彰显草根人道主义的网络募捐不断地暴露一些弊病。部分线上公益采用形式大于本质的表演式传播,惯用道德绑架的伎俩,不时地暗暗与借势营销和商业炒作合谋,轰动效果达到了,观众眼球吸引了,但实际的公益效果却大打折扣。
罗一笑事件中罗尔隐瞒家庭实际情况,用一篇爆款文章赚取公众同情;“同一天出生的你”爱心捐款活动鼓励网友向和自己同一天生日的山区小朋友捐款一元,但由于直接曝光小朋友的正面照而被质疑挑战了公益伦理;王凤雅事件志愿者在没有完全确定事实时用“重男轻女”、“诈捐”定性其家人,这种过度介入也有违专业。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连接着屏幕两端的你我。但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关系,本身很容易让人产生不信任感。而在网络上被爆出的爱心被欺骗,善良被营销的事件也让人们对公益愈发敏感。因此,一旦公益的某一方面有瑕疵,引发人们的质疑,负面情绪便会通过网络迅速扩散,导致人们对公益活动及公益组织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所以罗一笑事件反转后很多网友表示再也不会转发此类救助文章,王凤雅事件过后相关公益机构的所有项目也被暂停,一些之前被救助的家庭重新坠入苦难。
信任成本一次次被抬高,善心一点点被消磨,原本被寄予能够弥补官方公益募捐缺陷的网络募捐也陷入了信任的怪圈,难以摆脱被质疑的窘境。
如何重拾公众信任,如何更好救助困难人群,拷问着行善者也鞭策着监管者。
信任的建立来源于坦诚与透明。坦诚要求被救助者客观陈述实际情况、公益组织坦诚面对公众。透明就要求公众参与的透明、善款去向与具体开支的透明。
但从根本上说,网络募捐想要行善致远,还是要靠社会制度的完善,靠非政府公益组织的努力和建设,靠全民公益素养的提升,如此方能更好地让善款得以善终,让公益普惠人心。
来源:荆楚网
作者:范娜娜
学校: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