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手机号码”为压实监督加“码”
2018-05-31 11:00:00 来源:荆楚网

  近日,在恩施州鹤峰县召开的作风和环境突出问题座谈会上,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王闯向与会者公布自己的手机号,并表示,“企业发展中遇到职能部门不担当、不作为、怕作为的,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极大提振了企业家们的信心。(5月29日《湖北日报》)

  向企业群众公开手机号码,通过拓宽监督渠道,以干部群众沟通“零距离”换来上级对下级、纪委监委对职能部门监督“零距离”,提高监督执纪问责精准性,既减少了普遍监督成本,又提升了监督质效,彰显了监督者的担当与智慧,类似的做法值得借鉴。

  众所周知,不担当、不作为、怕作为是一些地方职能部门和干部长期以来的“作风病”,不同程度地困扰、侵害着群众。“作风病”生在干部身上,却痛在群众心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肃纪向纵深推进,大多数干部作风实现了向好转变,但少数干部仍然心存侥幸、我行我素。较之规避不作为带来的局部伤害,如何“精准”查处不作为,根除作风弊端,促进作风全面过硬,或许是更受人们关注的事,这也对各级纪委监委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监督主体担当之码,让不为者有所为。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党章强调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监察法也明确监委是行使监察权力的专责机关,赋予了纪委监委神圣的权力,也凸显纪委监委监督的唯一性和担当的必须性。当看到,有“位”者不“为”,既暴露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不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为官之要,也折射出监督不力甚至监督缺位,致使权力游离于制度的笼子之外,演变为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的作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破解“四风”难题,就需要监督执纪者勇于担当、敢于“亮剑”,始终保有力戒“不为”之弊的决心和勇气。

  加监督渠道畅通之码,让办事者办成事。过去,对于“一把手”的监督,普遍存在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难局,暴露出监督的软肋。近年来,各地推行诸如公开手机号、“四风问题随手拍”“扫码评议”的监督方式,对于精准查处问题,破解监督难局产生了奇效。对于办事者而言,这些监督方式就像是开了一扇反映问题、表达意见的“窗户”,而对于干部而言,无疑是上了一道无形的“紧箍”。在“紧箍”巨大的监督压力之下,“伸手必被捉”成为违纪违规者的必然归宿,并且“潜伏期”更短。以有效监督促进真正有为,才能让办事者真正办成事。

  加监督职责落实之码,让违纪者绳于纪。执纪问责是纪委监委的主责主业,职责是否落实到位,就看秉公执纪是否到位。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下,我们党坚持“打虎”“拍蝇”“猎狐”一起抓,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取得了反腐败斗争历史性成就。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统计,2018年以来,截至4月30日,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4012个,处理19900人,可见,违纪者仍然大有人在,必须毫不动摇地保持监督执纪问责战略定力。监督者必须以更强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深入查纠干部中存在的作风问题,将违纪者绳之以纪、绳之以法,正本清源,以此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推动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来源:荆楚网

  作者:彭进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