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定好位,还需责任补位
2018-05-17 09:00:00 来源:荆楚网

如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愈发重视,家校共育理念不断普及,但在一些中小学,从批作业,到课堂值日保洁,再到监督学生考试,在家校共育、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家长正成为一支随叫随到的“编外教师”队伍。(5月15日半月谈网)

教育,与社会的关联实在是太紧密。事关教育的每一项举措出台,都会牵挂人们敏感的神经,尤其是身处其中的家长。今天,家庭教育开始倍受重视;家校共育,也正在形成共识。伴随家校共育的氛围日渐浓厚,家教合作的内容、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家校合作的外延不断扩大。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的话题也因此变得敏感。

家校合作的边界模糊不清,渐行渐偏的家校共育,应该归咎于谁?追问这个问题,只需弄清,谁主导着家校合作共育。

毫无疑问,学校和教师是家校合作共育的主导者。虽然家长的态度影响着家校关系和合作氛围,但学校和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搭建广泛的合作平台,给予更多家长参与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机会,这是教育的走向。但是,家校合作共育机制探索的路上,却不失“错位”之举。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家长再大的牺牲都是值得的。“在心理上,不太能接受;在行动上,绝对都会支持。”一句话道出了家长的普遍心态。

家校合作共育定好位,尤其是避免学校和教师不作为和乱作为,就必须让责任来“补位”。

责任“补位”,关键在思想认识。

要常想“我是谁”,不随意转嫁责任。一项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任务的设计和布置,作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是什么,应该做什么,这是前提。比如,教室卫生值日,扫地的事儿,本应以孩子为主体来完成,即使是低年级的孩子做不了的事,就应该由教师或者学校专门的保洁员完成。家长代劳,既失去了让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价值,也影响了家长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学校和教师缺位,随意转嫁了责任。

要常想“为了谁”,不偏离育人价值。家长参与,共同的目标是立德树人。为了孩子的家长参与,才是有价值的家校合作。比如,值日、监考、陪伴自习等这些比较普遍的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活动,其边界在与,自愿而非强迫,部分而非全部,参与而非替代,见证而非主体,否则,就偏离了育人的初衷和价值。

要常想“怎么样”,不加重家长负担。每一项由家长参与的管理或活动,都要站在家长的立场去设计,怀着一颗同理心来思考。设计是否公平,时间是否允许,家长是否愿意,活动是否有效,这些都要事先作出充分地研判,不能想当然,也绝不能止于大多数家长的想法而忽视个体和特例。比如,有教师在微信群中发布假期作业的电子稿,交家长打印后布置孩子完成。可能90%甚至99%的家长都具备条件,但是,如果老师考虑到了这个10%或1%的家庭特例,这个作业设计,就应该取消。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充满温度的教育。

责任“补位”,还需设置家校合作底线。

家长绝不能成为“编外教师”。学校要综合考量,健全家校合作共育的制度体系。尤其是针对各个部门和任课教师,划出明确的家校合作的任务底线。责任要厘清,底线不突破。学校应对每一项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作出严格审核,坚决叫停借家校合作之名行摊派任务之实的错误之举。

共识共鸣,才能同向同行。只有学校和教师守住责任的边界,才能使家校合作共育行稳致远。

来源:荆楚网

作者:山栀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