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7时40分左右,四川航空公司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因机械故障备降成都。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管理局发布通报称,3U8633航班当天上午在执行重庆至拉萨航班任务中,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后于7时46分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备降期间右座副驾驶员面部划伤、腰部扭伤,一名乘务员在下降过程中受轻伤。(5月15日《新京报》)
这是一起惊心动魄的飞机迫降事件,机长刘传健在风挡玻璃碎裂脱落后,凭借高超的驾驶技能和过硬的应急能力,在机组配合下,成功安全备降,避免了一场机毁人亡的航空悲剧事件。对于川航备降事件,无论是航空业内人士,还是网友、媒体、社会舆论等,均称之为“一个奇迹”,亦赢得喝彩连连,各方强烈要求给机组重奖。当然,也有冷静理性的声音,认为在点赞之余,别忘了追查事件的真相,追究维修责任等。
平心而论,这次机组的沉着冷静应对功不可没,正是在机组集体共同努力下,最终做到了人机安全,拯救了全体人员的生命,理应给予其重奖。对于事件的真相,也应认真仔细调查,追查导致风挡玻璃破裂脱落的原因,排查同类机型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总结应急经验,向业内传授相关经验,助力同业提高应急能力。
不过,对于所谓的“奇迹”,还是不要太过渲染了。将机组通过自身应急能力规避悲剧事件,归之于“奇迹”,看似在夸赞机组,实则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运气上,忽视了机组的日常努力才是最重要因素。在川航备降事件里,没有“奇迹”,只有常识,而且是一系列常识的组合,才使得飞机得以脱险,保全了所有人员的生命。
常识就是坚持做好平时的基础训练,机组才能到危急的时候,较好地处理各种情况。航空飞行安全建立在熟练的操作、良好的训练、严谨的规章制度等基础上,应急流程已转化成肌肉记忆、条件反射。如果平时缺乏足够的基础训练,那么在危机来临之际,机组人员反应迟钝、配合失序的话,就会错失极其短暂的自救时机,影响到飞行安全。
此次风挡玻璃破裂脱落的故障“很罕见”,所以备降结果被称之为“奇迹”,可这也不符合常识,乃是归因谬误。概率再小的事故,它也是事故,不能因其小而忽视,对于飞机来讲,一个螺丝钉都可能诱发严重事故,更遑论一块风挡玻璃了。每一起重大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是“海恩法则”告诉我们的常识。因此,在真相未查明之前,还是不要妄下结论,以免全部归之于“奇迹”,反把事故的诱因忽视掉,致使未能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我们太习惯于将坏事当做好事来宣传报道,称赞机长、机组都没错,但不能仅止于此,需要认真查清楚真相,方可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至于高呼“奇迹”则就太无聊了,这不是好莱坞大片,而是惨痛的现实,没有人可以指望“奇迹”拯救生命,能够临危不惧、力挽狂澜的,只有平时积累下来的训练经验,严格严谨的工作流程,将机组淬炼成了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队伍,方可在危机来临之际,上演罕见的“奇迹”。
来源:荆楚网
作者: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