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李尔静
最近几天,关于“女性与职业”的话题悄然升温。先是“毕业季就业歧视”的说法引起舆论关注,紧接着,“女性生育权”“教师行业‘阴盛阳衰’”等观点直接将女性话题推上了社交媒体热门。在我国,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男女平权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工作中也实现了同工同酬。但是,一些“性别标签”话题仍然引人关注。
在世界范围内,男女平权平等一直是一个持续性话题。把眼光放得更远,女性在社会协作、劳动分工和职业上的地位变迁则是一个更古老的话题。
农业文明初期,勉强可以果腹的人类是没有“性别歧视”的概念的,毕竟当时人口稀少,粮食匮乏,一切的劳动力都是稀缺资源。但随着农业文明逐渐发展成熟,人口数量开始迅速膨胀,土地资源不够分配给所有的农人,那么,更有体力优势的男性自然而然地取得了优先分配权。对当时的人类而言,生存是第一追求。无论是狩猎时期还是农耕时期,体力占据优势的男性,逐渐成为主要生产力,也因此成为家庭的主要支撑者,社会分工逐步形成“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社会活跃度的相对降低。
印刷时代加剧了这种差异。女性受教育的普遍性远远不及男性,这也导致了女性在社会事务的参与程度远弱于男性。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是从工业时代开始的。一些适合于女性操作的行业,如纺织、手工等,在机器工业的背景下,对女性劳动力产生较大需求,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参与工作,女性开始为自己的劳动权利和社会权利呐喊斗争。1965年,法国颁布了关于妇女经济权解放的法令,女性从此可以开立银行账户,并不再需要丈夫的允许便可工作。现在看起来甚为平常的事情,过去可能都是石破天惊的,比如上世纪20年代,女性穿长裤都是违法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女性平权平等运动此起彼伏,渐渐争取到今日男女两性的平等。
在不远的信息和智能时代,也许男性也要要求平权平等。要知道一旦生产工具极大进步,就有可能打破性别分工。当越来越多的体力工作交给了机器去代劳,男性不再具有体力优势,人类需要掌握的,只是如何使用这些新工具,比如如何精细地操控按钮。可以畅想不久后的将来,需要人类亲力亲为的工作会越来越“人性化”,比如人际交流、学习教育、社会服务等。这些工作还会因为性别产生优劣吗?就算有,估计也是女性优于男性吧。
时过境迁,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还抱着农业时代的思想去束缚信息时代的女性,解放每一个人的力量,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