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一个新词突然火了起来:隐形贫困人口。根据网络定义,隐形贫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他们非常能花钱,朋友圈里晒的是去各地旅游的照片,用的是最新款大牌手机,穿的是当季新款衣服,时不时就去高档餐厅吃大餐,花高价健身或者请私教,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什么钱,不仅没啥存款,许多还身负债务。
有人说,“隐形贫困人口”出现的四大原因是非理性消费、收入较低、生活成本较高、缺乏理财意识。不过,如果完全将“隐形贫困人口”归因为消费观念,又似乎显得过于单薄,笔者认为“隐贫人口”的大火,多少包含着社会心态的转变。
在这一方面,影视剧用小镜头为我们记录下了许多社会心态。想想2009年,轰动全国的电视剧《蜗居》刻画了两个鲜明人物,一个是姐姐“海萍”在大城市买房的重压之下和老公过着“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生活,却最终没赶上房价上涨的速度;另一个是和有妇之夫相恋的妹妹“海藻”想通过爱情获得面包,最终落得房人两空的结局。
相比于此前的“显性焦虑”,2018年大火的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则多了许多大城市的“隐形焦虑”。不为世俗折腰的都市白领虽光鲜体面,却依然得不到大城市的户口、房子,只能用月光的方式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寄情于大牌等高附加值的商品,寻求一种“保险保值”的安全感。
从由“显”向“隐”的变化看过去,一方面值得庆幸的是一部分社会心态终归是从“媚俗”、“拜金”的偏执逐步回归到了用自我奋斗来掌握命运的正轨,即使在前进的路上磕磕绊绊、姿态并非那么优美。另一方面,对房屋、户口、社会保障等的焦虑也从原本的“跳起来摘桃”索性变为在其他物质消费上放飞自我。据说十点后加完班的出租车上,不少女性白领喜欢打开淘宝,怒刷几单,以解心头愤懑,这种带着无力感的“钻进当下”似乎比原本的“房奴追逐者”更让人感到焦虑。
其实透支当下也是在透支未来,当下的光鲜不等于未来的安稳。然而面临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存在的贫富差距,阶层之间鲜明的代际,甚至还有社会保障、治理方面等方面的担忧,这种“隐形贫困”现象的背后,其实涵盖着更多的是对高房价等现实因素的焦虑。针对这种焦虑,我们的态度绝不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随意指责,毕竟社会转型中的种种矛盾并非一时半刻能够解决,包容多元化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也当是正常社会的应有形态。
站在给予更多关怀,舒缓社会压力的角度上,我们应当给予这类处在社会“夹心层”人员更多的宽容和机遇,尤其要在心理引导和精神追求上下功夫,帮助其将对“物质追求”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未来的长期规划和努力上。除此之外,政府、社会也当在解决大城市高房价等“社会之癌”上动脑筋,毕竟够得着的桃子总比水中的月亮更容易激发大家的奋斗意识,实现社会心态的理性回归。
来源:荆楚网
作者:肖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