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当视公众损益
2018-04-24 08:36: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梅明蕾

斑马线,行人与机动车辆的冲突区,所以交管常在此处的管理上下功夫、动脑筋。前段时间管理重点在司机,规定行车靠近斑马线时应主动减速礼让行人。近来交管部门对行人过斑马线也开始加大管理力度。据报道,重庆、深圳、黄石等地,行人闯红灯时或被喷水雾;或用上了“智能斑马线”,搭配语音提醒;或借助“人脸识别”技术以减少“马路杀手”。总之是新招迭出。

历史地看,城市公共管理方式随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进步,包括管理投入的不断加大,管理手段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管理效能的不断增强等等。管理方式的变化一方面适应着城市发展的升级上档,同时也在各种约束条件下不断优化自身,以期公众有更高认同感。

说到约束条件,人们大体上想到的,首先应是管理方式的有效性。推出一个办法,总得实实在在地解决现实问题,不能搞花架子或政绩工程。其次还要考虑项目的投入,管理手段升级是要花钱的,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要格外精打细算,力求提高项目的性价比。再者,是公众对管理方式的可接受度。这几条说到底,就是城市管理者对公众损益的全方位考量。

还是以交管为例。罚款、扣分是对机动车司机违规最直接的惩戒,记得数年前不少司机朋友对“违停”的处罚相当抵触,以为不少执法不规范,有时严苛得没道理。当这样的声音达一定程度时,交管部门的管理方式便有了相应改进。而当城市地铁大规模在建时,交通管制较平时严苛得多,驾驶员反倒能欣然接受,清楚那是让更多市民能安全、高效出行的必要选择。同样过斑马线,对机动车比对行人要求更严,只因前者违规将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事实证明,好的城市管理,都将处罚与教化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其相得益彰,管理效能方能最大化。

一般而言,城市管理每有新招,总应事前对公众损益作一个全面评估。这事看来简单,有时也未必。比如决定某个夜宵大排档的废存,就涉及市民生活、公共环境、交通便利等诸多因素,必要谨慎决策,以求趋利避害。此外,管理办法的先进与否,也不能完全以花钱多少、科技含量高低而论。城市管理者将公众损益放在心上,就要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笃信这样做定然只“赚”不“赔”。

编辑:张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