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近日,江西南昌“外卖小哥雨中丢车跪地痛哭”的视频热传。4月16日,当地警方证实视频中的男子并非外卖小哥,视频系摆拍,目的是为某短视频平台吸引粉丝。
时下,“摆拍”出的假象数不胜数,可以说是防不胜防。譬如此前一位外卖小哥收到顾客差评嚎啕大哭的视频,后来被发现系拍客自制的视频;还比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8元游桂林,豆腐乳拌白饭”事件,后来也反转了,原来是游客为抹黑旅游团故意摆拍,实际用餐八菜一汤。
人们常说“有图有真相”,但社交网络时代,照片处理技术发达,人人有摄像设备、可以上传信息,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有图未必有真相”。图片、视频的数量浩如星河,可是真相反而被淹没,被遮蔽,被人为扭曲——更糟糕的情况是,我们通过网络看到的、感受到的社会面貌,往往成为精心导演的作品。
社交网络时代的虚假信息,和以往不同。外卖小哥的摆拍视频是个典型例子,它是有团队、有目的性的制造一种假象,通过贩卖、点燃、刺激某种社会情绪,以实现某种利益。人们看到这段视频,点评、转发,数以万计的网民都在感叹“生活不易”、谴责偷车者“丧失人性”,形成很强的舆情效应。可是,最后事实反转,许多人感叹被欺骗了,强烈的爱憎化为泡影,成为笑话,产生莫名的荒诞——欺骗良善,就是对良善的摧残。
一些深挖舆情反转的新闻,往往最后浮现出各种利益链条。有的是营销团队炮制网红、打造爆款,有的是企业搞的公关,有的是网络水军制造虚假舆情或者“民意”。林林总总的网络声音、画面、视频,在人们眼中,呈现的是一个社会的完整面貌;各种虚假甚至导演的作品,就是让这个社会的真实面貌得到扭曲的反映。
过去,人们能够通过读书看报,了解社会的真相;但在网络信息过量的时代,我们以为的真相,或许只是有的人想让我们看到的真相。以前,报纸的编辑会筛选掉假信息;但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受众只能亲自区分信息的真假,然而许多普通人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假信息营造社会假象,人们置身其中,很可能会形成对社会面貌的错误认识和判断,影响很坏。
真相难辨,很多人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还能相信什么?下一次,再看到外卖小哥丢车大哭的视频,还可以相信吗?在经历了多次反转之后,怀疑的情绪悄然滋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逐渐下降。保持审慎的怀疑态度,当然是好的,但不再相信社会美好、人间有爱,这就不是大家希望的结果。
互联网降低了人与人的沟通成本,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而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加深了心与心的隔阂。最初,透过互联网的窗户,人们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信息,在很多领域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越来越少。可同时,假象也铺天盖地涌向台前,造成了新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得到有效的治理,方能让大众更好享受信息时代的红利。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