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6日从贵州省民政兜底脱贫工作现场会上了解到,贵州托底民生安全网基本建立并覆盖所有困难群众,有效兜住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底线。(人民网4月17日)
“雪中送炭,胜于锦上添花。”民生痛点是群众生活中的“老大难”。“痛点”,字面而言,即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解决,会让人很痛苦。具体到民生领域,则是教育、医疗、住房、社保、食品安全等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建立托底困难群众民生安全网覆盖,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按标施保”;创建分类施保政策;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实现“应救尽救”;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保护体系基本。一张网、一批批资金,一组组数据,是对困难群体的关怀,也彰显着贵州“躬行为民之政”的高尚情怀。
以民为本,解民之困。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底线,才能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如何能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及时获得救助?这就得摒弃过往保障不完善、体系不完整、制度“碎片化”等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救助机制,进一步织密、扎牢社会救助网。通过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县乡抽查等措施准确认定低保对象,并创建农村低保标准分区域划档次调整提高机制;提高特殊困难群体补助金;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等,公开、公平、公正,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
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兜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底线,既是各级人民政府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也是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应当享有的法定权利。早在2014年,国务院便公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就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管理等提出相关的要求。提升为民服务能力,畅通政策实施“最后一公里”,推动社会救助政策落地生根,2017年农村低保最低一档标准达到3528元/年、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20%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共对21。3万人次贫困人口实施住院救助等,再看贵州在行动。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当然,阳光施策是最好的防腐剂。对此,兜底生活底线解民生痛点虽好,还得加强监督和专项检查、定期和不定期、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资金准确无误用在困难群众的身上。得做好救助对象确定,建立好工作台账,对享受救助的户主姓名、身份证号、家庭类型、家庭人口、需救助情况等进一步明晰。同时,也得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困难群众的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杜绝“漏助、错助、骗助”行为,做到兜底生活底线有人管、责任有人负。
“扶危济困,重在立行”。兜底线,惠民生,就是要不折不扣执行国家规定政策、最大限度地让群众有获得感。困难是一时的,但有了兜底生活底线这扇“窗”,有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不折不扣落实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各项政策,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定能畅通政策实施“最后一公里”,推动救助政策落地生根、救助资金按时到位,促进社会更为和谐。
来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