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4.83亿,占比达34.1%。面对需要养老的人越来越多,老人的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化,全社会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仅靠单纯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很难满足未来养老需求的,因此“智慧养老”应运而生。
所谓的“智慧养老”指的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2012年全国老龄办就首先提出“智能化养老”的理念,鼓励支持开展智慧养老的实践探索。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计划在5年内建设500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养老、医疗等领域推进“互联网+”。这就意味着“智慧养老”驶入发展快车道,是未来养老发展的重要趋势。
“智慧养老”为老人提供“高科技福利”。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养老服务可以和家政、物业、餐饮、物流等诸多行业对接起来,老年人所期盼的“人在家中坐,服务上门来”的养老体验,就能逐渐成为现实;老人可以通过佩带“智能手环”等设备,实现实时定位、紧急呼叫、自动报警、健康管理等功能;还有一些社区针对独居老人,开设了“智慧门禁”系统,通过远程监控、控制门锁系统相连接,预警陌生人入室行骗,保障了老人的安全。“智慧养老”让老人充分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和舒适,获得了政府、行业、公众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智慧养老”让养老充满人情味。时下的敬老孝老养老,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物质养老层面,而是要给老人更多精神上的关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触网”,成为社交媒体的重要使用群体。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上网的老人中,86.07%有微信,超过半数的老人会使用视频聊天、微信群、朋友圈、发红包等功能。不少老人拥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与家人联系更加紧密,社交、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也变多了。针对老人精神需求,“智慧养老”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精准对接老人,提供一些“陪聊服务”,缓解老人的孤独感,让养老充满人情味。
总之,“智慧养老”不仅让老人享受到了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打通了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更极大满足了老人的精神需求,让他们远离“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精神孤岛。
稿源:荆楚网
作者: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