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陕西某媒体报道,该媒体记者收集了西安家长集中反映的幼儿园入学难、上学贵、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收取择校费等五大问题,向西安市教育局提出采访申请。可一个多月过去了,仍未得到答复。(4月11日《新京报》)
近年来,随着政府机关“开门纳谏”方式的多样化,“媒体问政”早已变得并不陌生,此种方式既有助于政府了解民意、倾听民声、为民排忧,又有助于民众接触政府、了解政府、信任政府,是倒逼机关有所作为、拉进干群距离的好方法。
但是,个别领导干部却对“媒体问政”很不“适应”,以西安教育局为例,媒体提出采访申请,一月有余仍未得到回复,追问其缘由,西安市教育局宣教处官员说:“说句实在话,你问的这些问题,基本上是让领导没办法面对的。你提的问题,要是好回答的话,早都给你安排了。你提的问题太尖锐,给我们局有些领导说,他未必接受你的采访。”面对记者毫不留情的“拷问”,个别领导不敢直面,只能选择回避。
为何只能选择回避,原因不外乎三点。其一,记者提出的问题太“难”,受现实等因素的限制,的确暂时未有好的解决方案,为避免“一问三不知”的窘境,只能选择避而不见;其二,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不能“心中有数”自然不敢直面对媒体监督,不敢将自己的工作“透明化”,怕媒体曝光后自己被问责,于是,索性对“媒体问政”置之不理;其三,个别无良媒体一味追求“吸睛”,为求“猛料”甚至不惜“挖坑”,提问异常刁钻,而在民众眼里领导干部代表的是整个机关的形象,言行稍有偏差就容易被大做文章,致使民众误解,从而影响政府公信力,所以部分干部不敢轻易直面媒体。
实际上,于机关而言,面对“媒体问政”切不可采取“鸵鸟态度”,就算某些难题确实一时之间难以解决,但也要积极面对媒体,让民众看到机关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诚意;另外,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对自己的工作要做到“了如指掌”,如若台下“逍遥”,那便只能台上“流汗”。
于媒体而言,“问政”的目的是监督机关、传递民声,并非一种赚取商业利益的手段,因此,媒体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切实发挥好民间“纪检委”的作用,搭好干群沟通的桥梁,“问政”过程也要公正、客观,避免“情绪化”、“利益化”。
机关与媒体合力打造透明政府、公信政府,这才是媒体“问政”的应有之义。
稿源:荆楚网
作者:汪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