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既是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出行、推动产业发展的具体交通项目,也寓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奋斗进程。在这条“路”上,没有捷径,更容不得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套路”。只有真正铲除违法违规的“套路”和衙门作风的顽疾,才能修出质量过关、群众认可、经得起检验的民心路
4月6日下午,甘肃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实地检查了折达公路考勒隧道维修加固工作,并在当晚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强调推进折达公路考勒隧道问题整改工作,不单纯是整改一起工程质量、纠正一些行业部门懒政怠政的问题,更反映出执行中央决策部署态度坚决不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决心大不大、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力度够不够,必须以最鲜明的态度、最务实的作风、最有力的举措,确保整改到位,兑现承诺。
此前,有媒体报道甘肃一条投资近16亿元修建的扶贫公路存在偷工减料问题。让舆论哗然的是,当地有关部门和责任企业在对这一问题整改过程中弄虚作假,将本该加固整修的隧道,以“刷涂料”敷衍了事。
长期以来,工程建设中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但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整改方式则实属罕见。这些单位和企业之所以敢如此罔顾党纪国法民生,并非心不畏法,而是心中无法,有的只是长期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惯用“套路”。
比如,工程建设的“套路”。调查结果显示,媒体报道的考勒隧道内原设计为“双层钢筋”,施工后变成了“单层钢筋”,确实存在不按设计施工的问题。如此明显的偷工减料,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怎会视而不见?这样的工程质量在竣工验收时又是如何过关的?甘肃省相关部门已表示,将彻查工程质量安全问题背后的违规违纪及腐败问题,我们期待真相公之于众的时刻。
再如,问题整改的“套路”。长达数月的整改期内,从成立联合调查组到形成处理报告,从程序上看似乎“没毛病”,但工程质量问题依然存在,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甚至没有去现场,就声称“文件打印出来后事情就已画上句号”。用文件整改问题,是很多地方在处理问题时都存在的“套路”。如此整改,不仅没有解决工程质量问题,反而暴露出了工作质量问题。
还有干部作风的“套路”。不作为、不担当,遇事踢皮球,是干部工作作风中的顽疾。中央三令五申要杜绝此类作风,但此前甘肃交通系统有关部门在回应社会关切时,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令人大跌眼镜。正如媒体报道中所言,要让扶贫路真正连通民心民意,最需要整改的还是有关部门的政风和少数干部的作风。
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会议指出,一些地方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薄弱、公共服务不足,特殊困难群体脱贫难度大。一些地方精准基础不扎实,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不精准,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
在我国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此次问题路“刷涂料”整改事件之所以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是一条扶贫路。在地形地貌复杂、脱贫任务艰巨的甘肃,无论是国省干线还是乡村道路,几乎每条新建道路都会成为带动一方发展的“产业路”“脱贫路”。正因如此,交通建设的质量应该更高、干部作风应该更实,方能不负群众所盼。
扶贫路,既是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出行、推动产业发展的具体交通项目,也寓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奋斗进程。在这条“路”上,没有捷径,更容不得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套路”。
甘肃交通运输厅在回应媒体报道的通报中表示,将举一反三,深入查找在项目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质量监管不严、安全管理不细等问题,以及作风不实、工作推拖、态度生硬等顽疾,向社会公众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希望这份答卷不只是“雷声大”的“举一”和“雨点小”的“反三”,而是能真正彻底铲除那些违法违规的“套路”和衙门作风的顽疾,修出质量过关、群众认可、经得起检验的民心路。(陈发明)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