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一条路,铺了水泥又铺地砖,挖了地砖又铺水泥,浪费财力还影响出行。”市民所指的这条路是武汉市武昌区的黄鹂路。4月4日下午,武昌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理石路面容易损坏,就采用了混凝土压花路面。(4月4日 中新网)
改造人行道,本是件好事,可武昌区城管委却因为这事引得周围的一些市民和商户很有意见。想要弄个清楚明白,城管委的工作人员给出的解释是因为“黄鹂路因为路边洗车店较多,道路常年被轧,用大理石建设路面容易损坏,用混凝土压花路面,武昌区很多地方也在用这样的方案,可以减少(道路)轧坏”。这样的解释,乍一看,好像并无不妥之处,似乎是为了市民出行做考虑。但为何此举非但没有引起市民的好感,反而骂声一片呢?
笔者看来,武昌区城管委此举引人争议的背后,看似是为了群众,是站在群众的立场,但无论怎样的解释,面对地砖刚铺不久就要重修的事实,劳民伤财总是无法避免的,朝令夕改的决定背后,受影响和受损失的仍然是路边群众。整修后的地砖,或者比之前的地砖更结实。问题是,几年间都在反反复复修,为何在第一次铺的时候就选择了容易损坏的大理石?第一次铺设之前为什么不进行更合理的论证,征求群众意见呢?第一次铺设时又是谁“拍的脑袋”呢?
个中缘由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地砖反复折腾的背后,受影响的仍然是普通群众。看似为了群众的背后,实则成了打着方便群众的旗号,干着违背群众利益的事,自然不得民心。笔者看来,其实,人行道地砖反复换新,就是瞎折腾,这其中,既反映了一些地方官员作风不实,好大喜功、喜欢面子光,而不是实是求是;更反映出来的是做决策时的漠视民意,以及习惯性的“首长心态”。另外,还折射的是对官员公权力的制约乏力,监督制约机制形同虚设,才让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一言堂”“拍脑袋决策”。
而种种问题的背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其一,财政预算监督是虚的,公款类似于官员的“小金库”,又不会从自己口袋里掏一分钱,所以,爱怎么花就怎么花可以无所顾忌,想用于哪一块开始就用于哪一块而不用深思熟虑。其二,审计监督是空的,事后问责更是“假”的,无论怎样的“试验”,都被某些部门认为这是“交学费”,更遑论有人为此担责和被问责。
因此,笔者看来,要解决地砖反复换的怪象,就必须从根本上需要约束官员的权力之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强化问责。只有建立完善的监督问责机制,让政府官员为“拍脑袋政策”、为朝令夕改的决定付出沉重的代价,让“自己否定自己”的做法在一开始就得到有效遏止,才能让有的部门和领导干部不敢如此任性妄为,而是真心实意为站在群众角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来源:荆楚网
作者:苏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