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探界者”的教师素养
2018-03-27 08:36: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钟扬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天……(3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在这篇特别报道中,钟扬还有“英雄”少年、种子达人的美誉。在他所有的角色中,我特别留意他的教师身份,品味他的教师素养。

本来是学无线电专业,因为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33岁那年,已经副所长的他,作出了让人无法理解的选择——放弃武汉的一切,去上海复旦大学当一名高校教师。

如果说“采种子”是钟扬的主业,那么“科普”则是他最爱的副业。他连续7年多义务为全国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担任学校科学顾问。与其说是科普,不如简单地说,他愿意教人。他招收研究生总是比别人多得多,背后的真相是,学生与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总有较差的、不好调教的、老师不喜欢的和换导师的,作为研究生院院长,他总是最后兜底。“有问题我来。”他从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被称为“接盘”导师。

早年徐悲鸿留学归来,当他向老师康有为谈今后的打算就是“画画和教书”时,康有为建议他应该是“教书和画画”,徐悲鸿心领神会。从此,他把自己多年习得的中西绘画技法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舍弃自己劳动所得,资助贫困学生,为优秀学生争取官费留学名额,为的是让中国的美术事业后继有人,不输西方。

在研究种子、探寻生命边界时,钟扬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一次次志愿留在教育援藏第一线。“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留下一支科研团队,西藏的生态研究才能走得更远。”这句话或许就是他“好为人师”的初衷。

谁应当做教师,钟扬、徐悲鸿就是答案。术业有专攻,教书有情怀,爱学生是一种天性和自觉,这比是不是师范毕业更重要,这样的教师,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 (易国祥)

编辑:张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