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一线工人的创新力量
2018-03-09 08:36: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李尔静

本月7日,青岛公交集团举办了“彩云匠心工作室”的授牌仪式。“彩云匠心工作室”的创办者苏彩云18岁便进入了公交维修行业,28年来,她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成为了维修工中的技术骨干。她曾经带领十几位徒弟进行技术攻关,研制出了自己的一套维修方法,他们的创新成果每年为青岛公交节省下数十万元的维修经费。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像苏彩云这样的一线工人走上了创新之路。他们投入热情与思考,融合经验与创造,从一线生产实践中探索出更多的真知。

确实,很多技术创新源于一线生产实践。我们说起技术创新,可能往往会想到科学研发,有高深的理论。但大量的实践表明,生产一线往往是一个创新的温床,来自生产一线的创新精神值得鼓励,以及需要制度性的扶持。

身处生产一线的人,往往最清楚生产效率的哪个环节最薄弱,哪个环节存在改进的空间。创新的一个动力就是需求,提高生产效率的需求推动技术上的创新思考。工业革命起源于珍妮纺纱机,而发明它的是一个英国纺织工人。正是技术创新,使“参与劳动的‘手’被解放出来”。

科技研发和生产实践都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创新既需要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也离不开一线生产中的发明创造。一线工人和科技工作者一样,同样能够为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仅要认识到一线工人创新的潜力,还要努力为他们搭建平台。譬如职称考核,应该专业技术水平得到直接的、准确的反映,而不必拘泥于各种发表论文等形式主义的要求。企业可以建立良性的制度,极大程度地激励一线人员的创新动力,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拓宽他们的晋升空间。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发光发热,前进的道路,都少不了这些“大国工匠”贡献的创新力量。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