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凯里患者文光英在凯里市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23天后出院,结账清单总计9万余元,其中还显示住院输液时长达2649小时,家属对此提出了质疑,双方协商一直未果。医院认为整个救治过程合理,不存在家属所描述的猫腻。医院的解释是,因患者在液体输入时采用了多个微量泵同时输液,2000多个小时属累计输液时长。(3月1日《贵州都市报》)
按照常理,院方的解释很难自圆其说。即便接受多个微量泵同时输液,这位患者还平均每天输血至少6袋,如此巨量的输液和输血,应该超出了正常人的身体承受能力。当然不排除该医院的诊疗方式比较独特,果真如此,医院就有必要公开相关处方和诊疗内容,以消除误会。否则只在口头上声称合理,不拿出具体的依据,质疑就无法消除。
一般来说,对医院收费是否合理,患者大都不是通过项目审查和合理性评价来甄别,而是靠生活常识去判断,这就很难对医院形成有效监督。只有当出现“一天按25小时算”等违背常理的收费时,患者才有提出质疑的可能。如此监督难免挂一漏万,一些符合生活常识的乱收费就会被掩盖。即使患者提出质疑,医院也只需提供看似符合常理的解释,患者就失去了再深入追究的机会。
其实,处于费用监督最前沿的,不应该是患者。医保部门为患者管理医保费用,具有监督医保费用和确保资金安全的职责,不能对医院提供的账单“照单全收”,必须严查不合理收费和过度诊疗。但在这起事件中,似乎只见患者家属与医院博弈,却不见医保部门的身影。监督主体一旦缺失,患者就只能站在与医院直接接触的最前沿,既无法有效监督,还容易产生医患冲突,这种现象比乱收费本身更值得重视。
医院开出的诊疗费账单关乎患者的切身利益,绝不能成为看不懂的“糊涂账”,而应该是具体清晰的“明白账”。在促进诊疗费透明合理上,医保部门更应该走在患者前面。(罗志华)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