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春节就要到了。对于不堪鞭炮侵扰的人来说,今年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春节。北京即将进入烟花爆竹管理新规的首个春节,除五环内禁放烟花外,北京经济开发区、怀柔科学城、回龙观、天通苑等热点地区均被划入禁放区。
对很多人来说,启封春节记忆,可谓是从燃放烟花爆竹开始的。很多人甚至把烟花爆竹作为春节的重要表达方式,在燃放烟花爆竹中,春节完成了始和毕。“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那些燃放烟花爆竹的人也未必不知其忧,但因为顶着表达方式这个光环,很多人还是选择了忍受。
确实,春节需要表达方式,尤其是在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今天,面对“年味淡了”的事实,更应该寻找和坚持春节的表达方式。如果没有一点仪式性的东西,春节与平常日子又有多大区别。只是表达方式本身也应该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若其已经严重不适应时代,那么等待的必然是淘汰与改造。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诗,从中可以看到,烟花爆竹作为春节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广泛的基础。但要看到,鞭炮的发明与存在,与农耕时代的社会背景相呼应。那时候年还是一种传说中的野兽,过年燃放鞭炮能够驱逐“年”,鞭炮起着“避邪神器”的作用。而且当时地广人稀,鞭炮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很小,带来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春节也在发展,春节的表达方式自然也要发展。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现在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人口密度日益增加,还具备烟花爆竹的空间吗?且不说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安全隐患,就说每年春节因为烟花爆竹而产生的大量污染,就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增加了环卫工人的负担。不必讳言,今天燃放烟花爆竹严重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没有谁是时代列车的看客,我们都是时代列车的乘客。如果说在农耕时代烟花爆竹作为春节的表达方式还有其合理性的话,那么时至今天,已经越来越没有燃放烟花爆竹的理由了。提到春节,我们往往想到年俗,年俗多是文化的结晶,但面对传统民俗,不能采取拿来主义、全盘接收,而是应该努力正视民俗、改造民俗、培养民俗,努力塑造新时代春节的表达方式。相对于过去,现在的春节已经在外延与内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自然也不必再躺在过去的河流里。
新时代的春节,应有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就目前来看,可能还很难找到一个代表性符号,能够得到大家公认。但不管如何,再没有必要在烟花爆竹身上做文章了。即便从增进年味的角度出发,也没有必要打烟花爆竹的主意。年味不等于燃放烟花爆竹,这些年也有一些地方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但也没有看到年味明显增加。过去春节总要写春联、贴春联,现在春联都是印刷品,有的人家甚至不贴春联。其实写春联、贴春联的习惯可以保持下来,使其成为春节的表达方式之一。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春节应有新的表达方式。这些年来,我国居民的节日文化娱乐活动、风俗习惯正在发生变化,一些新的过节理念和风尚在产生和培养,一些明显不符合时代的风俗已经日渐式微。就当前来看,可能需要寻找和改造春节新表达方式,但不管如何,烟花爆竹作为春节表达方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