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过后就是年”,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喜庆的氛围越来越浓,外出打工的人们都会带上一年的积蓄和精心准备的礼物,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家的征程,期待与家人的团聚。然而,当真回到家里,出现的往往不是家人交心谈心、互道祝福的温馨,而是“麻将牌一响,几头猪白养”的尴尬和无奈。赌博成“新年俗”值得警惕。
近年来,打麻将、斗地主,甚至炸金花等成为不少农村地区春节期间的娱乐“标配”,甚至出现“过年不打牌,等于没过年”的俗语。于是,每年春节总能看到各种关于“外面辛苦一年、春节输光几天”的新闻。在这些新闻里,看不到团年饭里的温馨祝福、春节晚会前的合家欢聚、亲朋好友间的促膝谈心,看到的只有筹码越来越大的“赌局”和一年血汗钱在牌桌打水漂的“结局”。而这显然超出了休息娱乐、怡情养性的基本范畴,成为必须祛除的农村“陋习”。
追本溯源,赌博在农村过年期间之所以普遍,与赌博组织者企图借机牟利的想法和行为分不开,但更多的还是源于农村文化生活的单一,以及攀比之风的盛行。一方面,对于农村青年而言,他们早已适应了外出打工繁忙的生活节奏和城市多样的生活方式。春节期间回到家乡,当放松的心境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文化娱乐载体之时,就只得被动走上牌桌、参与赌博。另一方面,在“衣锦还乡”思想的影响下,回乡青年之间总会产生攀比心态,“谁混得好,谁才有面儿”,而牌桌上的“票子”就成为了最直观的“证明”,于是“宁输票子、不输面子”的攀比之风和“指望翻本”的赌徒心态展露无遗。
值得欣慰地是,针对这一现象,各级相关部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发挥党员干部、乡贤等群体的示范引领作风,利用家风家教、村规民约等载体,倡导文明新风,培育健康向上的新年俗。同时,持续推进文化下乡工程,把优秀传统文化送到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补齐农村文化生活的“短板”。虽然效果日益凸显,但离目标还有差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扭转农村春节里的赌博之风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瞄准靶心、精准发力,革故鼎新、久久为功。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精准对标“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这一乡村振兴的更高要求,做到既统筹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又瞄准靶心,引导农村青年建立积极有为的价值评判体系;既把优秀文化送到家门口,又敢于创新,让文化符合青年人的“胃口”。只有这样,赌博之风才会彻底失去生存的土壤,乡风文明才会成为春节的主流。
稿源:荆楚网
作者:艾佩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