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伪概念渲染悲情
2018-02-09 08:36: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 秦孟婷

最近有媒体报道,据统计中国的“空巢青年”已经超过5800万,网友纷纷对号入座。知乎上一位网民吐槽称 “留守儿童、空巢青年、空巢老人,可能是我这辈子要体验的三种状态。”获得了超过4万个点赞。

按照网上流传的“空巢青年”的定义,即年龄介于20到30岁之间,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工作资历不够丰富,并未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租房的单身年轻人。似乎一本正经,定义得有理有据,但其实这几乎是所有去外地打拼的年轻人的状态。

“空巢青年”这个概念本身,是把这些年轻人外出打拼的现象,包装成了一个社会学问题。按照这个概念,当代年轻人,但凡有自己的梦想,为梦想外出打拼,在另一个城市慢慢扎根,都成了和 “空巢老人”“空巢儿童”一样的特殊群体——可这其实是任何社会都存在、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有些人无法去适应大城市的生活节奏,无法习惯不同于自己的生活习惯,突然受到经济、文化多样化的冲击,面对“空巢青年”这个概念,便产生了情绪上的合拍。现在有很多传播,针对年轻打拼者各种柔弱的心理,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爆款”。“逃离北上广”“为北京难过”“飘一代”,很多客观现象被问题化,提出的很多却是伪问题。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是真正的弱势群体,首先他们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其次他们的存在反映出农村、边远地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各种问题。外出的年轻人不同,他们本就处在人生上升阶段,现代社会本就是一个人口流动社会,年轻人天然趋于流动,向着更好的城市迈进,当然在扎根的过程中也的确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艰辛,但这不构成一个社会学问题。

作为青年,在这片土地上就业、生活,有梦想绽放光芒的时刻,也有人生不如意的时刻,这是纷繁的人生,可歌可泣。青年是社会的活力所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正常到不能再正常,实在不需要类似“空巢青年”这种悲情的伪概念渲染。

编辑:张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